关爱自己 打通向社会过渡心理关
关爱自己 打通向社会过渡心理关
■本报记者 袁一雪
从人生阶段看,大学期间是一个人由学校向社会过渡的时期,充满了未知也孕育着各种可能。毛泽东曾将青年人比作八九点钟的太阳,然而正是冉冉升起的朝阳,却在迸发耀眼光芒时遇到了些许麻烦。这些麻烦来自心理。
2017年3月9日上午,一位22岁的大学生崔某某抑郁症发作,上吊身亡;今年3月28日,广州一所理工类名校内,一名毕业生坠亡,家属反映男子患有抑郁症,警方初步排除他杀……
近几年,一些高校个案的出现,让大学心理健康逐渐成为社会的关注点,教育部、团中央、全国学联办公室甚至将每年的5月25日定为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日。“5·25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日”源自北京师范大学于2000年举办的 “5·25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节”。之所以选在5月25日,是取其谐音“我爱我”,意为关爱自我的心理成长和健康。
脆弱的“朝阳”?
在国内某高校任职的教师张强(化名)眼中,学生“逆商”越来越堪忧。
何谓“逆商”?逆商即逆境商,源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著名学者、白宫知名商业顾问保罗·斯托兹所著《逆境智商:将障碍化为机会》一书。作者在书中写道,逆商是衡量人们克服不顺境遇时的应对智力及应对能力。而拥有高逆商的人不仅在日常频繁出现的小麻烦中能够应对自如,在遇到人生中的大困境时,依然能够保持冷静,怀揣希望。
“学生们似乎变得越来越敏感,学业上遇到些波折就会产生很多负面情绪,且难以自我排解。”张强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坦言。
2017年4月7日,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施贺德在世界卫生日于北京开展的“我们边走边聊”5公里健步走活动中表示,调查显示,四分之一的中国大学生承认曾有过抑郁症状。
甘肃省心理与行为健康重点实验室主任、西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院长周爱保也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表示,心境障碍、神经症和人格障碍等高风险的严重心理疾患已经成为大学生休学、退学和死亡的主要原因。
“大学生心理问题呈阶段性。”周爱保进一步解释说。大一、大二是心理问题爆发的集中期,问题主要集中于环境适应、人际交往、自卑心理以及学业问题;随着对学校环境的适应,大三是心理平稳期,主要关注情感问题;到大四时,职业生涯规划、考研等问题成为学生最大的压力来源。焦虑、压力、抑郁、孤独感等都是出现在大学生身上频率较高的心理症状关键词。“就学校类型来看,专科和职业院校的学生心理问题比例较低,越层次高的大学,学生发生心理问题的比例越高。”周爱保说。
心理问题因素多元
谈及大学生心理压力和焦虑的主要原因,周爱保认为自我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与社会因素都会导致大学生心理危机。首先,现代大学生自我意识强,主张个性张扬。但对自我的需求了解不清,自我调节能力较差,也缺乏对自我清晰准确的定位。对他人和周围环境的评价主要从自我立场出发,缺乏理性的思考和判断。所以,面临困境和难题时耐挫力较差。另外,大学学习以自主学习为主,强调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独立思考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学习中自主性的欠缺也是导致焦虑情绪的主要原因。在家庭中,父母与子女相处的模式对子女的心理健康有直接影响。而学校的教育理念、课程设置,以及社会中一些因素对心理的影响,容易引发学生情绪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