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观察:科大讯飞困境与AI泡沫

光山新闻网 admin 2019-02-02 22:34:22
浏览

  资本市场不景气,寻常时间的偶然,汇聚起来,越来越像必然。近段时间,人工智能领域的样本公司科大讯飞持续遭遇质疑,一方面是陷入“同传造假”风波;更重要的是盈利能力的持续下滑。

  科大讯飞的高管们不得不在投资说明会上进行辩驳,以高投入才能换未来和不要神话人工智能的两套说辞,为科大讯飞赢得舆论转机。

  这不是科大讯飞一家公司的困境。在向人工智能要业绩的趋势下,忧虑随之而来。从BAT到科大讯飞,再到大量名不见经传的AI公司,生存成了第一要务,成了最简单的算数问题。

  比如在最火热的智能音箱市场,到目前为止也只有天猫精灵达到每季度百万以上的出货量。而在消费子领域,单季度百万出货,算不得什么大规模。

  在消费市场,BAT有赔本赚吆喝的底气,比起出货量,他们更看重对人工智能整套运营逻辑的研究和试验。

  但对于科大讯飞这样独立为生的中小企业来说,商业化的渴求更为致命。笔者前段时间在与企业交流时感受到,面向B端企业、机构的AI解决方案是更为现实的生存策略。这就难怪科大讯飞的营收重头戏还是来自政府、机构和企业项目。

  通常来讲,普通消费者能够感知的翻译机这类子产品,往往只是AI企业贡献业绩很小的一部分。

  对于从业企业来讲,AI不再是拿到手里就成功的法宝,却扎扎实实成为了穿透性的底层技术。简单来说,所有的科技企业不得不做,AI是效率革命也会是产品革命。但AI本身不构成生产力,企业必须拿出具象的人脸识别、语音识别、步态识别等方案或者产品。

  这有点像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从事这一行的企业很多,但不是每一个懂得道理的创业者都能够做出淘宝和微信。

  竞争越胶着,问题就越多。在今年9月被质疑的科大讯飞“同传造假”争议中,很多人不理解人工智能翻译为何还要和人类同传翻译员配合,因此觉得受到了欺骗。

  不难理解,在语音人工智能的赛道上,过去经常有企业拿出测试或比赛时95%甚至更高的识别(翻译)准确率来强调自身实力。但在实际受众感知中,一句话里出现一个纰漏,都会觉得可笑。

  当然,科大讯飞用“人机耦合”的解释也没太多过错。人工智能不可能完全取代人,尤其是在语言领域,准确率不能压倒一切,至少翻译还讲求“信雅达”,带着强烈的情感和文化色彩。

  总体来说,科大讯飞所遭遇的质疑是好事情,这是AI行业泡沫的过程。人们不再幻想突然出现的机器人“管家”,也就不会把人工智能当成赚快钱的工具。在这方面,大公司有所担当,AI将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语音助理到拍照识花,技术将呈现循序渐进式优化效率的一面。

  技术和算法会出现爆炸效应,但产品永远不会,即便是微信,最早也不是如今的模样,也有十几个同等级竞争对手,AI不存在神话。

(责任编辑:单征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