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科研管理自主权为“松绑”助力
教育部:科研管理自主权为“松绑”助力
教育部党组印发《关于抓好赋予科研管理更大自主权有关文件贯彻落实工作的通知》
科研管理自主权为“松绑”助力
日前,教育部党组印发《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抓好赋予科研管理更大自主权有关文件贯彻落实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对完善科研管理制度、落实科研管理自主权、优化管理服务、加强诚信建设、改进工作机制、完善监督机制等做出明确规定。
科研管理更大的自主权体现在哪些方面?对营造良好科研创新环境有哪些促进?《通知》的出台传递出怎样的政策意图和实践考量?教育部有关负责人结合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解读。
充分释放政策红利,增强科研人员获得感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充分尊重和信任科研人员,赋予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和技术路线决定权。进一步提高基础研究项目间接经费占比,开展项目经费使用“包干制”改革试点,不设科目比例限制,由科研团队自主决定使用。
这一表述引发舆论高度关注,参会代表委员将其视为对科技人员、科技管理人员的又一次“松绑解困”,被寄予改变“层层审批、人人存疑、每票必核、违规难罚”的科研经费管理模式的希望,科研管理自主权的议题再次进入公众视野。
“经商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教育部纪检监察组,教育部党组决定制定相关文件,在教育部职责范围内,进一步明晰高校在科研项目管理、经费管理、成果转化应用及科研经费使用问题处理等方面的权力,划出政策红线底线,进一步提升高校落实科研自主权的操作性,解除高校后顾之忧,使高校吃下定心丸。”有关负责人表示。
据介绍,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聚焦完善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等方面,出台了系列政策文件。教育部党组高度重视,积极指导高校贯彻落实。但实践中发现,仍有部分高校在贯彻落实科研自主权过程中有顾虑,不敢接、不会接、不愿接,导致政策红利没有充分释放,科研人员获得感不强。
2014年国务院出台《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提出了进一步下放预算调整审批权限、完善间接费用管理等内容,让科研经费的使用有了“松绑”的大方向。此后几年中,在科研经费管理方面,国家又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松绑”政策。
去年底,李克强总理在国家科技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上指出,科研管理不能等同于行政管理,要尊重其自身规律,核心是要以科研人员为本。近年来我们大力推动赋予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下发了不少文件,但一直有科研人员反映一些政策落实不到位,这说明科研体制机制改革仍有许多“坚冰”要破。
“《通知》的出台,是为了进一步抓好赋予科研管理更大自主权有关文件贯彻落实工作,切实为科研人员松绑助力,充分释放创新活力。”有关负责人表示。
做好科研管理“加减法”,充分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
“《通知》的总体思路是坚持推进放管服改革、坚持放权不滥权、坚持放权不越线,同时简洁管用,不求面面俱到成体系。”有关负责人解读说,在推进放管服改革的过程中,要按中央要求应放尽放,切实减轻科研人员负担,让科研人员把更多的时间精力投入科研创新活动。同时,明确科研经费性质与使用底线要求,明确反对奢侈浪费,引导科研人员更多关注科研本身,营造良好的学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