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东北地理所:锦绣田野 向美而生(2)
第二天恰逢周六。一大早,时任副所长黄铁青就联系了财务管理处处长李涛,并让冯献忠找他商议。“国发[2014]11号文件明确要求,预算评审时不得按比例扣减”“关于间接经费,建议按规定标准要足”……李涛迅速投入工作,同冯献忠及团队成员“互动”,协助其按时完成了预算申报书的编制工作。
回想起这段经历,李涛记忆深刻。“虽然有压力,但也有动力,特色所建设让我们更有精气神儿了。”这名在东北地理所工作了20多年的老员工说。这句话也道出了广大科研人员的心声。
根据科睿唯安最新一期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数据,东北地理所共有两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行列,分别为农业科学和环境科学与生态学。其中,农业科学学科从2018年5月首次进入全球前1%后,排名稳步提升;环境科学与生态学学科是今年1月首次进入全球前1%的。
定机制 聚人才
盛连喜在参加东北地理所举办的中科院“百人计划”的一场答辩时,曾私下问何兴元:“你们每年能拿出多少钱让青年人才出国?”听到200多万元后,盛连喜不由得感慨一番。
近些年,东北地区人才流失严重,已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东北地理所身处其中,也难免面对“孔雀东南飞”的窘境。
“定位再明确,学科再有特色,没人才也不行,尤其是领军人才。”何兴元说。留住人才、培养人才,成为东北地理所建设特色所的一项重要任务。为此,东北地理所想了一招,即全力支持国家项目申请,同时培养重大项目首席科学家。
修艾军是东北地理所2016年从美国引进的学者,也是举全所之力培养出来的首席科学家之一。她主要从事大气环境模式的开发与应用,目前是东北地理所海外特聘研究员,也是区域大气环境学科组组长。
谈到自己主持的2017年度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东北哈尔滨—长春城市群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技术集成与应用”项目,修艾军说她要感谢的人太多了。
她介绍,在美国申请项目时,自己所在的机构没有义务提供帮助,只有课题组成员去做。而在东北地理所则恰恰相反,所领导不仅主动过问项目申请书的填写进度,有时还会帮她审阅修改。
修艾军对东北地理所的项目申报评审会议尤为赞同。“所里多次组织专家对项目申请书、实施方案等进行把关,专家们提出的建议特别有用。”她说。
组织这样的“把关会议”是科研计划处处长武海涛的日常工作之一。而“把关”的另一个目的就是要用好人才,不断挖掘他们的潜力。这一做法现在看来是卓有成效的。该所承担重大科研项目的首席科学家由筹建前的1人增加到现在的10人。
另外,东北地理所在薪酬体系改革上着实下了一番功夫。研究员吕宪国是国家重大项目“东北退化湿地恢复与重建技术及示范”项目的首席科学家。谈及特色研究所建设,他最明显的感受就是首席绩效津贴有大幅增加。这是东北地理所特色之旅的又一项重要机制创新。
何兴元介绍,东北地理所建立了以“三重大”为导向、差异化的薪酬体系,其中一项就是提高重大项目首席绩效津贴。其他措施还包括增设服务项目首席绩效津贴和提高高层次人才岗位津贴。
东北地理所推出的青年人才培养计划也颇具特色。比如,对青年人才的国际化培养每年高达20人以上。该所还大胆选拔优秀青年骨干担任项目副首席、学科组负责人,加快对青年人才的锻炼与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