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东北地理所:锦绣田野 向美而生(3)
“稳定好现有人才,培养好后备人才,同时还能引进一些前沿稀缺人才。”这是何兴元目前希望达到的“理想状态”。然而记者统计发现,何兴元的介绍显然包含了谦虚的成分。近5年来,东北地理所共引进优秀人才46人,特色方向占75%以上。其中,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千人计划”和“青年千人计划”各1人,中科院“百人计划”7人。
在此基础上,东北地理所还启动实施了优秀人才共享机制,累计引进、共享10位中科院海外特聘专家和11位特色所海外特聘专家。
农业是应用性很强的行业,对科技成果转化的需求和要求都很高。为此,东北地理所尤其重视成果转化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并相继出台了成果转化人才破格晋升、提高成果转化收益分配等激励措施。
大豆育种专家李艳华,28年来先后育成10个东生系列大豆新品种并成功转化1860万元,在东北推广面积达5000万亩,为地方增加经济效益40亿元。为此,她于2015年被破格晋升为研究员。
采访李艳华当天,又有一个700万元的订单找到了她。这位在当地几乎家喻户晓的“金豆娘娘”,凭借东北地理所的广阔平台,继续挥洒汗水,铺展着科技兴农的绚丽彩虹。
定学科 聚力量
科研人员在中科院三江平原沼泽湿地生态试验站开展湿地研究。
湿地学是东北地理所的优势学科,我国唯一一位“湿地院士”刘兴土就在东北地理所。“全国从事湿地研究的人基本都是从我们这里出去的。”吕宪国笑称。
作为湿地领域的权威专家,盛连喜曾跟何兴元开玩笑:“吉林东北部山区是我们的天下,松嫩平原是你们的天下,大家不要相互搅和。”然而东北地理所的做法是,两家联合起来一起做。
在审核东北地理所有关湿地项目材料时,盛连喜发现,这些项目“站位高,能准确把握行业发展前沿、聚焦国家重大需求”。
作为国家在农业领域的一支主力军,近年来,东北地理所在学科引领方面发挥的作用也让同行有目共睹。“主要经济作物分子设计育种”项目就联合了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中科院武汉植物园、山东大学、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17家单位。
除了以项目为依托,东北地理所还注重机构间联合,比如与东北师范大学、延边大学共建长白山湿地与生态吉林省联合实验室,与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共建大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
吉林农科院大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成立于2007年8月,近几年由于人才、资金等原因,发展态势放缓。东北地理所在大豆领域具有科研优势。其中,大豆光周期分子机制及模块解析国内领先,创立了大豆分子设计育种体系,引领我国大豆分子设计育种学科。
2017年,吉林省发改委动议,推动东北地理所与吉林农科院合作,盘活大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除了大豆种质资源创新外,退化黑土地力提升、苏打盐碱地高效治理也是东北地理所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特色学科,在国内处于领跑地位。
2018年7月,特色研究所评估时,东北地理所已全面完成筹建期目标,5个服务项目超额完成任务。其中,“三江—松嫩平原湿地水文调蓄能力与农业水资源保障”项目的任务目标为完成沟渠蓄水净化技术两项,提交咨询报告两份,发表SCI论文10篇。实际完成情况是:研发并授权沟渠蓄水净化技术等发明专利32项;提交咨询报告5份,其中两份被中办、国办采纳;发表SCI论文230篇;申报国家重点研发项目两项,培养“优青”“青千”各1人;获得省部级一等奖3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