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水生所:上善若水 生生不息(2)
对,改革不就是要聚焦和破除现存的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创新潜能吗。有问题不怕,有困难也不怕,只要坚定改革的决心、激发创新的信心,那些问题和困难都可以转化为前进的方向和动力。
进一步凝练目标后,赵进东多次向中科院有关部门陈情汇报,“我们要发挥水生所在水生态环境、现代渔业及水生生物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等领域不可替代的作用”。
通过深入思考和精心准备,水生所最终把握住了机会。2015年7月,水生所获批进入第二轮启动的首批“生态文明”特色研究所培育建设名单。
“我向院领导立下了军令状,一定让水生所的改革凸显特色、再现成效!”赵进东向中科院领导表示一定会珍惜此次机会。其后,水生所在特色研究所的培育建设期间,按照特色研究所建设的要求,围绕“主要服务项目”和“特色方向”,在3年特色研究所培育建设期间,着力产生重要的产业和社会影响力。
在全所同仁的不懈努力下,水生所终于在建设期考评的后续答辩中抓住机会跻身前列。2018年7月,水生所正式通过了特色研究所建设验收。
洗牌
特色研究所建设要想取得实效,关键在两个方面。一是要凝练好特色研究所建设期间的主攻方向;二是在评价制度、项目及经费管理、激励机制、平台建设、团队组织等方面推出创新举措。
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入,国内科研院所借鉴发达国家科研组织管理模式实行PI制。这一制度设计在一段时期内提高了科研效率,但也出现了研究力量分散的弊端。
赵进东和殷战一直在思索,怎样最大程度地做到扬长避短。
研究团队间的有机整合无疑是可行的思路之一。此时摆在赵进东面前有两个选择:一是重新搭建机构部门,对现有实体机构“重新洗牌”;二是维持现有机构不变,而用一个超越机构的方式重组团队。
经过再三斟酌,赵进东选择了后者。“水生所科研部门的机构搭建按照水生态环境、渔类、藻类三大方向布局,这是水生所的传统,也是水生所的优势。”
结合“一三五”规划的“三个重大突破”和“五个重点培育方向”,水生所领导班子和学术委员会凝练出3个特色研究所服务性项目,分别是通江湖泊阻隔后鱼类生态结构恢复、淡水养殖清洁模式、蓝藻水华的发生机制和治理新措施。
水生所每年将特色研究所建设经费的一半用于支持这3个项目,并且鼓励科研人员用这些“种子资金”撬动更多资源。
以清洁养殖模式研究为例。近年来,我国淡水鱼养殖的60%是在池塘。投饵养殖或肥水养殖是我国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成因之一。以前,水体富营养化的治理是水生所淡水生态学中心、水环境工程研究中心的主要关注领域,鱼类生物学及渔业生物技术研究中心和藻类生物学及应用研究中心的研究重点并不在此。
清洁养殖模式研究设计,则将诸多不同学科的科学问题容纳进一个“池”。比如,最大程度培育出营养物质吸收多、能量消耗少、营养物质排放少的优质品种;渔业养殖实现饲料配方高效化和投喂精准化;培育高效吸收利用鱼类排出营养物质的藻类;池塘养殖尾水实现低成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