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之荃:为学生洗烧瓶的院士
沈之荃:为学生洗烧瓶的院士
沈之荃主持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会
沈之荃,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高分子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高分子化学和材料科学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工作,主攻过渡金属和稀土络合催化聚合,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以及“中国十大女杰”、全国“三八”红旗手等荣誉。
■本报通讯员 吴雅兰 杨懿 施懿真 记者 温才妃
今年88岁高龄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高分子系教授沈之荃总是面带微笑、目光炯炯、思维敏捷、谈笑风生。和年轻人在一起,沈之荃说自己也是个“80后”。
这位“80后”全心育人、全情科研的故事,依然让人难忘。
有一年冬天,学生凌君在实验室里做动力学实验,当他正忙着给烧瓶里的化合物加热时,年近七旬的沈之荃走了进来。过了会儿,凌君突然发现还需要三个干净的烧瓶,而自己又抽不出手洗烧瓶,这时,沈之荃已经默默地洗好了三个烧瓶,“可以用了”。
霎时间,凌君热血沸腾,“院士居然帮我洗烧瓶!”
六十多个春华秋实、六十多个寒来暑往,沈之荃就这样静静地穿越在岁月的风景线里,行走在教学、科研之间。她是科学工作者心中的光辉榜样,是学子成才路上的严师益友。她就如同荃草那样,根植于大地,不求闻达依附,但愿香草芬芳。
结果重复过了吗
1952年,沈之荃走上苏州大学讲台,教的第一门课是《工业化学》。怀着一定要教好这门课的决心,沈之荃到东北大连工学院,进行了长达一年的学习。
因为觉得当时的英美教材不够系统,沈之荃开始自学俄语,听广播、看资料,短时间内就克服了语言障碍,熟读俄文教材,扩充自己的信息量。
“只有书本知识是不够的,要和实际接轨,向工人学习。”在大连工学院学习后,她还到大连石油厂、鞍山钢铁厂的生产车间考察学习,积累实践经验。
凭着这份执着勤奋,初出茅庐的沈之荃写出了《工业化学》教材,顺利完成了授课。
为了培养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和动手能力,她利用节假日带学生下厂实习,和同学们一起制作教学模型,碰上经济困难的学生,她会用自己微薄的工资接济他们。这样一位年轻勤奋的好老师,至今令她的学生念念不忘。
1980年到浙江大学后,沈之荃又重新挑起了教书育人的重任,她的认真、严谨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
“结果重复过了吗?”这是沈之荃最常说的一句话。在她看来,科学研究容不得半点马虎,越是看似完美的数据,越是要多做几遍实验以保证其可靠性,在沈之荃几近固执的要求下,每个实验学生至少要重复做三次。
“做科学研究最要紧的是要有科学态度,必须实事求是。”虽然是一名“老”教师,但沈之荃总是自己穿上白大褂亲自做实验,而不是交给助手或是学生。“在她身上,我们看到了老一辈知识分子的风骨。这在略显浮躁的今天,尤为珍贵。”沈之荃的学生说。
对于论文也是如此。一次,一位博士生向沈之荃交了一篇论文,因不合要求,初稿被毫不客气地退回,学生认真作了修改,心想这次也许可以过关,但没想到第二次又被退了回来。等到他拿到经导师阅改过的第三稿时,心头刹时一热,18页稿纸上几乎每页每行都有沈之荃的精心批改,从论文内容到英语语法、修辞都一一作了修改和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