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之荃:为学生洗烧瓶的院士(2)

光山新闻网 林晓舟 2019-08-02 16:31:16
浏览

沈之荃对每位学生撰写的论文都仔细阅读、提出意见,让学生有所得。1999年,她指导的研究生申有青的博士论文,荣获了首届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她本人亦获优秀导师奖。

在教学上高标准严要求的同时,沈之荃也是一位慈爱的长辈。她帮学生洗烧瓶的事广为传诵。

“不熟悉沈老师的人会有点怕她,但我们都觉得她很亲切。”沈之荃带的第一个博士、现任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党委书记吴健回忆说,“像购买试剂、搭建装置这些粗活、累活,沈老师也亲自上阵。闲暇时候,她会带我们去郊外野炊,或是去她家里玩。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生活上,她都非常关心爱护我们”。

沈之荃对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培养也相当重视。她告诉学生,在漫长艰苦的科研工作过程中,失败是必然的,“要允许失败,失败是成功之母”。她常对学生说,理想要远大,也要有切合实际的目标;要有不断进取的心,也要时刻谨记自己肩上承担着报效祖国的责任。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1984年以来,在沈之荃培养的40余名博士生、硕士生当中,有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有世界一流大学的教授、博士后,也有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和公司里的优秀教师、科研骨干等。

2011年,沈之荃80岁生日的时候,近30位学生自发地从海内外赶来为老师祝寿。虽然毕业多年,但这些学生说师恩难忘,沈之荃对他们做人、做事、做学问的教诲令他们终生受用。

不到最艰苦的地方去,怎么能算是报效国家呢

大学毕业时,沈之荃在分配表上写了三个地方:东北、华北、西北,因为她觉得那里最需要开发建设。当她得知被意外分配到了苏州时,难过得哭了。“不到最艰苦的地方去,怎么能算是报效国家呢?”

毕业后,虽然没能如愿到东北、华北、西北,但沈之荃马上想明白了,祖国需要什么,我们就做什么。在苏州大学的十年间,沈之荃勤奋治学、潜心教书,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高校发展贡献才华。

1962年,沈之荃调入中科院长春应化所。在那里,她把全部心血献给了科研,也把自己献给了挚爱的祖国。

“橡胶是一种重要的工业原料,但天然橡胶在我国很少,那时候国外对我国进行封锁,我们必须自力更生。”为了尽快求得合成橡胶技术的突破,沈之荃和她的同伴们投入了艰苦的会战中。

沈之荃认为自己的知识还很有限,虚心向所里的老前辈和同事们请教和学习。一周工作六天,休息日时,她上午泡在图书馆里查阅资料,中午再赶回家做饭。由于所里有很多日文文献,沈之荃又自学了日语,一本本“啃”这些珍贵资料。终于,她从中受到启发,和同事一起率先研发出了三元镍系。在研究的关键阶段,沈之荃正值怀孕期间,她和工人们同吃同住,紧盯试验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三元镍系顺丁橡胶终于研制成功。

“做出一个成功的产品比写一篇文章要困难得多。我是一边学、一边干,遇到失败的时候,我也会哭鼻子。”从化学实验室的试验研发到技术攻关投入生产,沈之荃和同事们克服了种种困难,历经小试、中试以及和其他合成橡胶的“PK”。最终,这项科研成为我国5个万吨级顺丁橡胶工厂聚合工艺的基础,而这5个工厂是我国高分子三大合成材料中唯一依靠自己的力量建立起来的高分子大生产工厂。这项具有开创性的重大科研成果,最终获得了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