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出华人数学家张益唐:我成功的三个“秘诀”

光山新闻网 林晓舟 2019-08-06 11:42:03
浏览

 
 
杰出华人数学家张益唐:我成功的三个“秘诀”  
 

杰出华人数学家张益唐:我成功的三个“秘诀”

张益唐

个人档案:

张益唐,杰出华人数学家,美国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数学系教授。

2013年5月,张益唐在孪生素数猜想这一具有悠久历史的重要数学问题的研究中作出了革命性贡献:他在不依赖未经证明的猜测的前提下,证明了存在无穷多对素数,其中每一对素数的间隔都小于7000万,从而在证明孪生素数猜想的道路上前进了一大步。

这项工作成果发表于世界数学顶级杂志《数学年刊》,被评价为“里程碑式的重要工作”。

张益唐获得美国数学会2014年度科尔数论奖、瑞典皇家科学院等设立的罗夫肖克奖、2014年度麦克阿瑟天才奖、2016年度求是杰出科学家奖等多个奖项。

我对数学的喜欢追溯到9岁那年

很多人会问我一个问题:自从你获得博士学位之后,似乎一直都不太顺利,先是找不到工作,后来找到工作也只是一名讲师,工资并不高,怎么会去研究孪生素数猜想?到底是怎么坚持下来的?

其实,我觉得这并不是因为我如何意志坚强、如何百折不挠,而是因为我不是一个个性特别强的人,对于现实生活中遇到的种种不顺都能抱着一种比较平和的心态。

当然,我之所以一直从事数学方面的研究工作,更重要的原因是我喜欢数学。

严格来说,对数学的喜欢,可以追溯到我9岁那年。

我出生于1955年,父母生下我后一直在北京工作,我跟外婆在上海长大。其实,我小时候身边人的受教育程度并不高。

我上小学之前,看完了别人的小学教科书;上小学之后,看完了别人的中学教科书。当时就有一种奇怪的感觉,确切地说,应该是求知欲,看到初中代数里的X、Y,我就想弄清楚它们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有它们。

到1964年9岁的时候,我已经学了不少数学知识。有一天,我看到一套新出版的书,叫《十万个为什么》。其中第八册是数学,它一下就吸引了我。我记得很清楚,当时是用外婆给的零花钱攒下来去买的那本书。那是我买的第一本书,定价6毛5分。

那本书最吸引我的有两个问题,一个是费马大定理,书上讲述了它的历史,说法国学者费马大约在17世纪初阅读《算术》拉丁文译本时,曾在第11卷第8命题旁写道:“将一个立方数分成两个立方数之和,或一个四次幂分成两个四次幂之和,或者一般地将一个高于二次的幂分成两个同次幂之和,这是不可能的。关于此,我确信已发现了一种美妙的证法,可惜这里空白的地方太小,写不下。”

另外一个就是哥德巴赫猜想。哥德巴赫发现,任一大于2的偶数都可写成两个质数(即素数)之和,但他自己无法证明它,于是就写信请数学家欧拉帮忙,欧拉研究了很长时间,最后说“我相信这是对的,但我证不出来”。

总之,我被数学吸引住了。自学完初中数学后,我又自学了高中数学。11岁左右,我还找来工科的大学高等数学教材来自学。

后来,我回到北京。我记得那时西单的旧书店里有一本华罗庚的《数论导引》,我非常想买,但是我买不起,因为那本书的定价是5块5毛钱。不过,那家书店允许看,我就几乎天天跑去那里看这本书。有些问题很吸引我,比如怎样证明π和e是超越数。

这些问题之所以吸引我,是因为我有一次到上海探亲,买到复旦大学一位教授写的科普作品《π和e》。通过这本小册子,我第一次知道有理数、无理数以及超越数。书上说,π和e都是无理数和超越数,并给出了e是无理数的证明,但并没有给出π是无理数、超越数的证明,因为比较难。所以,我就一直想弄清楚它们为什么是无理数,为什么是超越数。

那本《数论导引》给了我答案。我在书中找到了证明,也都看懂了,当时高兴得不得了。

为谋生而“流浪” 仍不改数论初衷

恢复高考后,我花了几个月时间学习高中物理、化学等知识,并以数学最高分的成绩进入北京大学数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