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出华人数学家张益唐:我成功的三个“秘诀”(3)
2012年夏天,我到科罗拉多州好友齐雅格家做客。那个夏天十分干热,常有梅花鹿到好友家后院的树下乘凉,我常去看它们。一天下午,我走到后院想再跟它们“打个招呼”,但它们没来,我就在树下走来走去,思考孪生素数的问题。
忽然,我想通了之前一直“卡壳”的问题:只要把其中一部分的几个参数修改一下,正好就可以把两个部分接上。虽然当时没带纸笔,但我知道,我的证明是对的。
后来,我又用了几个月时间一一验证,终于完成了论文——《素数间的有界距离》。2013年4月17日,我没有告诉任何人,默默地把论文投给学界最具声望、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主办的《数学年刊》。论文在短短3周时间里就被确认通过审稿,创下了《数学年刊》百余年来论文审核通过的最快纪录,最终于当年5月18日发表。
2014年,我到普林斯顿大学作访问研究时,该校数学家彼得·萨奈克告诉我当时情况是这样的:我投稿《数学年刊》后,编辑把论文发给了审稿人、解析数论大师亨里克·伊万尼茨。他看到我的论文时,第一感觉是“不可能做出来”。但开始阅读后,他发现有些吸引点,并不断地给萨奈克发邮件,从“这篇论文值得关注”到“这里面有个很好的想法”“非常好的想法”再到“这个证明有可能是对的”“非常可能是对的”,一个星期当中,邮件接二连三,评价一个比一个高,语气也越来越兴奋。
第二个星期,伊万尼茨切断与外界的任何联系,根据对我论文的理解,把证明重做了一遍。做出来后再与我的对比,确定我的证明是对的。
第三个星期,他逐字逐句地阅读我的论文,最后的评论是“我彻底地研究了整篇文章,我发现,挑出一个最小的差错也非常难”,并强烈建议一定要接收我的论文。
就这样,三个星期,这篇论文就通过了。
成功的三点“秘诀”
如果别人问我为什么能够成功,首先我会告诉他,要坚持,如果真的喜欢数学,就坚持做下去。
其实,小孩子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心,只是很多人在成长过程中逐渐丧失了好奇心。但我希望,更多人能像我一样,一直保持这种好奇心。
其次,虽然我在上大学之前自学了很多数学知识,包括陈景润“1+2”的论文,我也看懂不少地方,但是,扎实的基本功训练还是非常必要的。
第三,在做学问的过程中,要有大气魄、大胆量,敢于去碰触大问题,但在具体做的时候要像老一辈学者那样谦虚。
比如,华罗庚教授就曾说过,学问做得越深,跟外面未知的地方接触的面就越大,不懂的东西也就越多。当然,做艰深的研究,遇到挫折是很正常的,这时候就要淡定一点,不要轻易怀疑自己是不是这块料。
有时候我也骂自己,“你怎么那么笨,为什么会困惑那么久。”实际上,只要回到最初的地方,修改几个参数,那个问题就能解决。
所以,不要因为自己有些地方不够聪明或犯了错误就自暴自弃。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其实任何人都有不足之处,这当中也包括历史上那些伟大的数学家。
(本报记者王之康根据张益唐在苏州大学东吴大师讲坛所作《我对数学的追求》讲座整理,经授权本文对部分讲座内容进行刊发)
《中国科学报》 (2019-08-06 第1版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