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材”为国
怀“材”为国
半导体所四项成果荣获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 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供图
■本报记者 胡珉琦
“到底怎么进行分类改革?哪种选择能给自己的科研工作带来更多支持?当初,我们内心并不十分清楚。”研究员张韵感到有些迷茫。
2015年3月6日,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以下简称半导体所)全体研究员被召集到会议室,在听取中国科学院院士、时任半导体所所长李树深对中科院研究所分类改革工作的介绍后,每个人都要投下郑重的一票。
这是半导体所面向未来的一次重大抉择——选择建设卓越创新中心,还是创新研究院?前者致力于科学和技术原创,后者侧重服务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
自2014年4月开始筹备争取分类改革试点工作,酝酿一年后,半导体所必须在两者之间做出最后的取舍。所领导班子作了一个从未有过的决定:把选择权交到科研骨干手里。
“宜早不宜晚,我的建议是卓越创新中心。”看到年轻人的犹豫,中国科学院院士夏建白起立表态。
看不准方向时,答案常常就在梦开始的地方。
1956年,在我国“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中,作为当时采取的一项紧急措施,“在计算机、自动化、电子学和半导体四大前沿高技术领域新建四个研究所”的设想被提了出来,而半导体所是其中基础性地位最强的一个。
近60年的发展,每一个半导体所人都深知,这个团体一直是以基础前沿为引领来立身的。黄昆、王守武、林兰英、王守觉等老一辈半导体所人严谨、扎实的学风品格,熔铸了这里浓郁的基础研究传统。
“我们擅长什么?我们的科研文化是什么?我们的价值追求又是什么?”从回望历史中寻找答案,张韵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回答了这三问,对于建设卓越创新中心的选择,也就顺理成章了。
求变:不破不立
2015年4月,中国科学院半导体材料与光电子器件卓越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半导体卓越中心)启动筹建。它的核心任务有二:一是探索建立符合中心发展需求的组织管理和运行机制,二是汇聚一支高水平的半导体材料与光电子器件科研创新团队。
2017年9月25日,半导体卓越中心如期迎来评估验收。半导体所所长助理张韵负责向来自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的15位国际同行专家进行汇报。
“成立卓越创新中心对于半导体所的发展究竟有什么不可替代的作用?”现场来自国际专家的这个提问,顿时把张韵拉回到两年前——这不就是筹建团队无数次论证、决策、改进筹建方案想要得到的那个答案吗。
放眼国内外半导体科研机构,像半导体所这样拥有半导体物理、材料、器件研究及系统集成应用完整链条的综合性研究所,独此一家。
然而,经过多年发展,其中的弊端也随之显现。“半导体研究需要团队作战,可整个链条上的不同研究方向仍存在脱节,无法特别有效地拧成一股力量。”半导体所副所长谭平恒对此直言不讳。
“问题就出在原有的科技布局与组织模式上。”在半导体所副所长(法定代表人)、半导体卓越中心主任祝宁华看来,想要克服过去分散封闭、交叉重复等碎片化和孤岛现象,就必须以卓越创新中心为契机,重新进行一体化顶层设计,建立以重大科学问题与预期重大产出为核心的目标导向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