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材”为国(3)
同时,半导体卓越中心对承担重大科研任务的方向和团队给予全力支持,对青年科研骨干的前瞻性研究分批次给予科研条件及经费方面的定向支持。特别是在去年,半导体卓越中心设立了主任基金并自主部署前沿项目,投入5000万元对前沿研究方向和青年科研团队进行择优重点支持。
今年春天,半导体所发布了最新的“青年千人”招聘启事。为了引进高端人才,身为人事处处长的徐艳坤费尽了心思。目前,“青年千人”的科研启动经费已经从最初的70万元、100万元涨至200万元,还包括年薪、生活补贴等一系列政策支持。
“在这则招聘启事中,有一条并不起眼——‘允许设立独立课题组,协助建立研究团队’,但它打破了研究所一项传统规定——新进人才必须归入已有课题组。”徐艳坤说。
事实上,就在2018年,半导体卓越中心出台的课题组管理办法还明确规定了单个课题组的人数下限为6人,为的就是凝聚力量,便于联合作战。像张韵这样,经过6年“打拼”才独立出自己的课题组,已属不易。
这两条规则看似矛盾,却恰恰体现了新人才政策的灵活性。张韵认为,“这就好比给了新进人才一个合理范围的开放特区,允许他们自主决策、独立发展。”半导体卓越中心则协助他们申请资金、招聘成员,充当孵化器的角色。这也凸显了半导体卓越中心求贤若渴的诚意和决心。
不仅如此,祝宁华还提到:“过去,所里对各个实验室、课题组的人才招聘参与度不高,缺乏整体规划。现在,招人才不是为了资源竞争,而是有严格的顶层设计、方向布局,只选我们最需要的。”事实证明,半导体卓越中心主动出击的姿势,也让人才吸纳变得更有全局性和针对性。
半导体卓越中心自成立以来,已引进了“青年千人”4人、中科院“百人计划”9人;新增“杰出青年”3人、“优秀青年”2人、“万人计划”2人。让祝宁华更为欣慰的是,高层次人才的稳定性在中科院系统内是位居前列的。
一流人才带来一流“效益”。
2015年加入半导体所的青年人才游经碧,主要从事钙钛矿型太阳能电池研究。进入半导体卓越中心短短几年,他就以通讯作者或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了《自然》系列研究论文7篇,其中单篇论文最高引用超过450次。2018年,他在不到一年时间内,便刷新了由美国可再生能源实验室编制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认证效率的世界纪录。
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的《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半导体所在“国际论文被引用篇数较多的研究机构”中,2015年至2017年连续排名全国第三。2017年至2018年,共5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求实:育人不怠
2018年10月14日,恰逢中国科学院大学(以下简称国科大)40周年校庆。庆祝仪式上首次授予两位教师“李佩教学名师奖”,半导体所退休研究员余金中名列其中。
20世纪90年代末,余金中和半导体所其他两名研究员在中科院研究生院开设《半导体量子器件物理》课程。他负责讲授《半导体光子学》课程,一讲就是20多年。
2008年起,半导体所作为主承办单位在国科大建立了科教融合的材料科学与光电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材料学院)。2014年,中科院连续印发4个关于推进“科教融合”组织建设的文件,将“科教融合”上升为全院范围的一项制度安排。这也让筹备中的半导体卓越中心加快了科教融合的步伐。
如今,余金中仍然每周两次乘坐班车去往国科大的不同校区上课。只是现在,他的座位边上时不时会冒出许多当年他教过的学生。
截至目前,半导体卓越中心在国科大4个学院共设立了19个教研室,开课数达到170门,岗位教师125人,再加上非岗位教师30人,融合力度远超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