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孝平:勇闯肝脏外科禁区(2)

光山新闻网 林晓舟 2019-08-22 21:08:56
浏览

在此成果基础上,他主持制定我国原发性肝癌外科治疗方法选择和肝血流阻断方法与选择原则等诊疗规范;主持制定中国腹腔镜肝切除专家共识,已在全国推广应用。

他代表中国医生先后参加制定或修订国际肝胆疾病诊疗指南和专家共识6项,如亚太肝癌治疗专家共识和国际腹腔镜肝切除专家共识,提高了中国医生在这一领域的学术地位和话语权。

知难而上 为了国人健康

上世纪80年代,中国人因为营养状况不佳,肝炎、肝硬化发病率居高不下,是世界上的肝病大国,对肝癌的诊断也普遍较晚。肝脏是人体内最大,也是最重要的器官之一,血供丰富、功能复杂,因而肝脏外科也以难度大、危险性高、手术禁区多著称。

1973年,陈孝平大学毕业参加工作,直到1979年的6年间,这名年轻医生没有见过一台肝脏手术,那时肝脏是公认的手术“禁区”。选择肝脏外科作为主攻方向,陈孝平颇有点知难而上、舍我其谁的胆略和勇气。

2009年“暴走妈妈”手术牵动了全国亿万人的心。

实际上,在国内,亲属间辅助性部分活体肝移植从理念到实践,都是由陈孝平首创的。

早在上世纪80年代,陈孝平在国际上第一个提出了“亲属间活体肝移植”的理念;2008年,由陈孝平主刀的国内首次亲属间活体肝移植手术获得成功。

“暴走妈妈”术前,专家大会诊决定了儿子肝切部分,妈妈只割小部分肝,这种手术难度大,此种方法是陈孝平读博士期间就已提出,当时也是国际首创。1982年至1985年,他就大胆地提出良性肝病全切肝脏没有必要、病人只需37%左右的肝脏就可维持功能的新观念。这样,供肝体积小,供者的安全系数更大一些。

“暴走妈妈”手术中,陈孝平沉着应战,充满必胜的信心。直到晚上,最后一根胆管才缝合成功,最难关头过去了,陈孝平一直悬着的心放下大半。

勇闯禁区为世界医学提供中国智慧和方案

“跟着国外走,永远只能做老二。”陈孝平说,改革开放40年,中国的医疗技术水平、医疗条件有了大幅提高,我们不能一味盲目模仿国外的技术。

站在肝脏外科历代前辈的肩膀上,陈孝平勤奋思考、勇于实践,一步一个脚印,逐步打破肝脏外科领域的种种“禁区”,每一步都镌刻着他对疾病的思考、对生命的专注。

在肝脏外科领域,陈孝平被业内称道的是打破了该领域5个手术禁区、在世界上创立三项中国人的原创手术方式,这些方法很快在基层医院得到推广,极大地提高了中国肝病手术治疗水平。

敢于质疑和挑战,陈孝平带领团队突破束缚,打破一个个手术禁区。

大肝癌能否手术切除?以往认为,肝癌的手术切除主要适用于早期的小于5厘米肝癌;对于大肝癌,只能先栓塞,肿瘤缩小后再行二期手术切除。基于上述观点,学界也引发了大肝癌能不能手术切除的议论。

在外科临床实践中,往往存在这样的认识误区:大肝癌手术切肝量大,肝组织手术剩余少,易发生肝衰竭并导致死亡。而影像学和外科临床研究结果又表明:相同解剖范围内的肝切除,肿瘤越小,切除的正常肝组织量越多;癌肿越大,切除的正常肝组织越少。而且大肝癌病人,无瘤侧的肝组织代偿性增大,病侧肝组织由于肿瘤压迫和破坏,有功能的肝组织残存量很少。此时,病人主要依赖无肿瘤一侧的肝组织维持肝脏功能。

陈孝平认为从理论上讲,大肝癌切除不一定发生肝功能衰竭。之后大量的手术证实,大肝癌可以安全地实施肝切除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