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向着“四个率先”目标跨越
对中科院人来说,2013年7月17日是个特殊的日子。这一天,习近平总书记到中科院高能物理所视察。他对中科院人说:党中央对我国科技界寄予厚望。中国科学院要牢记责任,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从此,实现“四个率先”便成了中科院人的历史使命。
5年过去了,中科院人正在用自己的拼搏和实干努力完成党中央的期望。
在2017年和2018年两次的新年贺词中,习近平总书记分别提到了“悟空号”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和“慧眼”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卫星。如果再加上2016年4月发射的实践十号微重力科学卫星,这4颗卫星是我国首次研制并成功发射的科学卫星,是中科院人大胆创新和精益求精的硕果。它们在太空中遨游,结束了我国没有科学卫星的历史,表明了中国人不仅仅是空间知识的使用者,也开始成为空间知识的创造者。
可上九天揽月,也可下五洋捉鳖。中科院研制的“潜龙”系列自主式水下航行器在深海资源勘查领域,连续对东太平洋多金属结核矿区和西南印度洋热液硫化物矿区综合精细调查,累计下潜近百次,探测海底面积近千平方公里;30多台套“海翼”水下滑翔机,在东海、南海和西太平洋等海域开展了大量航次应用,覆盖了不同深度;自主研发的万米级遥控潜水器“海斗号”,在马里亚纳海沟,多次完成万米深度下潜作业(最大深度10911米),获得批量珍贵样品和数据资料。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所长于海斌掷地有声地说:“万米深海已不再是中国海洋科技界的禁区。”
在5年多的时间里,中科院在铁基高温超导、量子通信、中微子振荡、先进核能、干细胞与基因编辑、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跻身国际先进或领先行列;在深空、深海、深地、网络空间安全和国防科技创新等重大战略领域,突破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
在机器人与智能制造、新材料、新药创制、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农业科技创新、资源生态环境、防灾减灾等方面,中科院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和转化示范工程落地生根,取得显著经济和社会效益。中科院科技促进发展局局长严庆说,中科院实施的“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专项行动”,探索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的新体制、新机制、新模式,全方位地开展科技支撑与服务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
也许,数字更能说明问题。中科院新闻发言人周德进说:“5年来,作为第一完成人或第一完成单位,中科院共获国家自然科学奖72项,占全国的32.8%,其中一等奖4项(全国共6项);获技术发明一等奖和科技进步特等奖、一等奖共6项。”
按照总书记的嘱托和“率先行动”计划的要求,中科院启动了建设特色研究所工作。经过3年摸索,14个研究所在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提升特色能力、吸引和稳定人才队伍、促进重大成果产出等方面均取得一定成效。
这些特色研究所均向着研究具有独特性乃至唯一性的方向发展,一些特色所区位独特,在国家战略安全、生态安全和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目标聚焦,特色所积极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相关任务,解决重大科技问题和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上了一个新台阶。
以中科院南京土壤所为例。该所将原来所内的60多个课题组(PI)组建成5个研究部,承担国家重大项目的能力和解决综合性问题的能力明显提升,主持了“化肥和农药减施增效综合技术研发专项”等6个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产生了高水平的成果,形成了结构合理、骨干突出、高层次人才队伍稳定的总体格局。所长沈仁芳深有感触地说:“我们终于打破了原来‘有人才没团队’的状况,实现了由‘PI作坊式’向‘大兵团作战’的转变。”
中科院还在行进,向着“四个率先”的目标努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