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高品质水稻满足多样化需求(2)
为此,由水稻所牵头,通过整合中国农业科学院各研究所的成果,遴选国内外的先进适用技术,在优质稻品种、育秧、病虫草防控、产后加工等方面进行全产业链技术集成与模式再造,建立科学规范、可复制可推广应用的综合技术生产模式。
2019年,水稻所牵头在长江中下游、东北、西南、华北等不同稻区建立10余个示范基地,开展成果转化应用及试验示范,江山市就是其中之一。
今年,江山市引进万象优111、嘉禾优7245等为代表的优质高产水稻品种,根据优质稻品种特性,集成了以叠盘出苗育秧、测土配方施肥、机插侧深施肥、好气节水灌溉、后期营养诊断、病虫草绿色防控等一批水稻生产核心技术及多项配套技术,创建了优质稻绿色提质增效技术模式,取得显著效果。
陈惠哲用一组数据表达着喜悦。他介绍,采用该技术模式,水稻育秧出苗时间提前了2~4天,出苗率提高了15%~20%,解决了稻农在水稻机插育秧中常出现的出苗差、整齐度低、烂芽死苗等问题;机械侧深施肥等技术应用使氮肥利用率提高10~30%;“三防两控”“一浸两喷”“生物农药”等技术减少了化学农药使用20%~30%。
科技保驾护航下,浙江省以约占全国1.1%的国土,1.3%的耕地面积,创造了占全国约3%的农业增加值。并且,水稻高产纪录不断刷新,早稻最高百亩方亩产713.8公斤,单季杂交晚稻最高百亩方亩产1017.28公斤;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率先启动并有序推进,目前已建成819万亩。
陈惠哲认为,良种良法配套作为我国水稻产量提高的重要经验和法宝,在水稻绿色提质增效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水稻生产应该继续坚持“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生产生态协调”的目标,支撑我国水稻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升水稻产业核心竞争力。
成果转化多样化
江山市示范基地取得的成绩验证了良种良法的科学性,但浙江有“七山一水两分田”之称,有限的耕地面积让研究人员不敢放松。
冯艳秋介绍,以科技强农为手段,集成生产核心技术及多项种植配套技术,提高稻米质量;还应该因地制宜,以融合强农为手段,丰富成果转化渠道。
朱智伟也表示,在稻米品质可以接受的水平下,只有坚持特色品质,才能推进产业发展。
为此江山将农业农村与休闲旅游结合,引入文化内涵,发展彩稻产业,促进农业向精致化和创意化发展转型,让稻田“活”起来,促进了当地稻业的多样化发展。
陈惠哲介绍,发展彩色稻艺需因地制宜,结合当地观光休闲旅游需求;除了稻米品质的要求,还要求稻田色彩持久。为此,需要加强彩色稻新品种的选育,同时发展改进配套栽培技术。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