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科学家”风采录:科学攀高峰 家国付此生(2)

光山新闻网 林晓舟 2019-10-10 13:01:10
浏览

1919年,吴文俊出生在上海一个书香世家。4岁时,他就进入了小学。直至上初中,数学都不是他青睐的学科。高中时,他逐渐对数学、物理,特别是几何与力学产生学习的兴趣。1936年,吴文俊中学毕业,因为家境困难,而学校提供的奖学金要求他必须报考上海交大数学系。由此,他进入名校。某种程度上来说,当初念数学系并非吴文俊的本意。没想到,这是命运造成的一个美妙的“错误”。在大三的时候,他接触到英文著作《代数几何》并深深地迷上了数学。大学毕业后,吴文俊由于在数学方面的突出表现,经引见认识了苏步青、陈省身等当时数学界的大家。后来,他进入中央研究院数学研究所,受教于陈省身,稳稳地踏上了数学研究的道路。

上世纪50年代,吴文俊誉满天下,他引进的示性类和示嵌类被称为“吴示性类”和“吴示嵌类”,他导出的示性类之间的关系式被称为“吴公式”。吴文俊的工作被公认为50年代拓扑学的重大突破之一,成果被5位“菲尔兹奖”获得者引用。1956年,吴文俊与钱学森、华罗庚获得首届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次年,他成为当时最年轻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之一。

上世纪70年代,在计算机工厂劳动的吴文俊切身感受到计算机的巨大威力,意识到将数学与计算机结合起来的必要性。已年近六旬的吴文俊决定从头学习计算机语言,转而开创了崭新的数学机械化研究领域。他一头扎进机房,学习算法语言,编制算法程序。很快他就找到了中外古今数学的结合点:用中国传统数学思想方法,在计算机上实现几何定理的证明,进而推动数学机械化,建立机械化数学。这一理论后来被应用于多个高技术领域,解决了曲面拼接、机构设计、计算机视觉、机器人等高技术领域核心问题,成为当代数学发展中,一个引人瞩目的新里程碑。

2009年,90岁高龄的吴文俊开始研究世界级难题“大整数分解”。这是当今使用最为广泛的密码的安全性的数学基础。2010年,因他在数学领域的付出,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第7683号小行星被永久命名为“吴文俊星”。

2017年,“吴文俊应用数学奖”设立,以此推动数学与其他学科交叉领域的发展。“我此刻可以算个老人了,走过了人生的90多年,好长好长的一条河道呀。讲述这些旧事,有点像一个顽童,顺着河水捡拾石子,左一个,右一个,色彩斑斓的,外形怪异的,或者普通得没有一点耀眼之处的,形形色色,各色各样……”吴文俊在回忆一生时如是说道。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供稿)

南仁东:廿年追赶 “天眼”观星

有个美妙的声音,来自一颗星星的问候,中国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天眼”(FAST)发现的第一颗脉冲星。2017年10月10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举行了FAST首批成果新闻发布会,正式发布了中国射电望远镜首次发现脉冲星的成果。而“天眼之父”南仁东却没能和大家一起聆听这穿越1.6万光年的问候。FAST工程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南仁东,因肺癌病情恶化,于北京时间2017年9月15日病逝,享年72岁。

1963年,南仁东以吉林省理科状元的优异成绩考入清华大学无线电系,并攻读北京天文台天体物理专业的研究生。他曾前往荷兰、苏联等国的著名天文台考察,还在日本国立天文台担任过客座教授。他决定开启属于中国的“天眼”却始于对“差距”的认知。上世纪90年代,世界各国纷纷建造更精密先进的射电望远镜设备,中国在这一领域却远远落后,最大的射电望远镜口径仅有25米。南仁东决心在祖国的土地上建造一个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他说:“别人都有自己的大设备,我们没有,我挺想试一试。”这一试,便是整整2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