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科技人文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上海交通大学举行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创刊四十周年高端论坛举行
首届科技人文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上海交通大学举行
10月10日至12日,“首届科技人文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创刊四十周年高端论坛”在上海交通大学举行。来自国内外的院士、国内外重要刊物主编、世界大学评估专家、著名人文学者应邀参加此次跨学科研究学术盛会。会议期间,还举办了以“人工智能与人类社会的关系”为主题的第一届科技人文“融通杯”英语辩论赛,九校联盟(C9 League)成员高校纷纷选派优秀选手参寒,他们的精彩表现给与会的专家学者留下了深刻印象。上海交通大学校长林忠钦出席了开幕式和校长/会长论坛,并为辩论赛获奖选手颁奖。
探索构建“科技人文命运共同体”
科技与人文是理性与感性的化身,更是命运共同体。作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科技和人文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正日趋融合,人类社会和世界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和人文社会问题需要全世界的科学家和人文社会学者一起努力方能解决。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林忠钦,香港恒生大学校长何顺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哲学与人文科学理事会主席朝戈金,秘书长Luzi Oosterbeek,亚洲新人文网联主席熊秉真以及宗教史国际协会主席Tim Jensen出席校长/会长论坛,他们从教育家和学者的角度就科技与人文之间的融通、新文科的内涵建设、高等教育如何适应技术迅猛发展的新时代,培养年轻人造福人类福祉等问题展开了高屋建瓴的讨论。
10余位国内外著名学者围绕本次大会的主题作了精彩的主旨发言 。加州大学厄湾分校人文研究院院长David Goldberg展示了算法逻辑如何建构、提高并限定生命的种种方式,强调算法对生命的编码及其由此产生的社会性和价值等概念。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院长、资深教授王宁认为人文与科技在当代是互补的,而且人文学科将发挥新的重要作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哲学与人文国际理事会主席Liuz Oosterbeek就人文学科与新技术的关系发表高见。
本次大会共设立“新人文”“科技人文”“医学人文”“世界大学排名”“数字人文与文学性”“人工智能翻译”“科学技术与文学”“跨学科研究中的人工智能”等16个分论坛。
构建面向人类命运共同体负责的评价体系
为提供新技术与新人文相融合的跨学科的国际性学术平台,本次会议举行了《新科技人文》英文期刊创刊的揭牌仪式。上海交通大学校长林忠钦,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顾锋共同为《新科技人文》英文刊揭牌。该期刊为《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的英文刊,旨在介绍和传播自然科学、工程科学、农业、媒体学、社会科学及人文领域中最前沿的理论探索与革新应用。该学术平台将瞄准世界学术前沿和国家战略需要,打通科技与人文的界限,以跨学科和国际化为主要特色,刊载人工智能、网络和大数据等领域与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相交叉而产生的创新成果,让科技人文在多学科交叉融合中逐步释放活力、激发动力、提升能力,从而构建负责任的科技人文评价体系。
当天,上海交通大学期刊中心及《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在学报创刊四十周年之际,举办了中国“新文科”知识体系构建与“一流期刊”建设高端论坛,与首届新科技人文会议形成联动。《中国社会科学》总编、《文学评论》主编张江,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民族文学研究》主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哲学与人文科学理事会主席朝戈金,中国社科院新闻所原所长、学部委员尹韵公,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上海社科院法学研究所所长叶必丰,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吉林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张福贵,《北京大学学报》常务副主编刘曙光,《清华大学学报》常务副主编仲伟民,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编彭玉平,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成都大学学报》主编曹顺庆等50位专家就中国“新文科”知识体系构建与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中国“新文科”知识体系与第四次科技革命、跨学科研究与学术评价体系、“一流期刊”内涵建设路径等议题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讨论,为中国构建科技人文学术话语体系贡献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