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伏期与返工潮同时来到,一线中心城市如何应对?
潜伏期与返工潮同时来到,一线中心城市如何应对?
“(武汉封城12天了,按照14天的周期计算,)2月6日是第一个潜伏期,后面可能还要出现一个潜伏期。”2月4日,国家卫健委专家组成员蒋荣猛在回应新型冠肺炎疫情“拐点是否将到来”时这样表示。
与此同时,最近流传的一份“未来15天中国城市疫情危险系数排名”显示:
北京的危险系数在武汉之上,位列第一;广州、重庆、上海、杭州、成都、温州、深圳紧随武汉之后。
潜伏期还在持续,返程大潮也正在袭来,今年的复工之路注定不平凡。尤其是人员流入最多的一线中心城市,到底该如何应对疫情?
《中国科学报》记者就此采访了管理学者、上海财经大学常务副校长徐飞,以及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厦门大学教授赵燕菁。
《中国科学报》:北京超武汉成“最危险”城市?你如何看待这一排名?
徐飞:对这一结果我并不感到意外。
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的经济活跃度最高、人流量最大,发生交叉感染的可能性也最高,这也意味着这些一线城市抗击疫情的压力和形势将更加艰巨严峻。
赵燕菁:我觉得这个排名很可信,一般情况下最容易出事儿的就是人流量最多的地区,北上广就是这样的地方。
北京一定要成倍警惕,要做10倍于其他城市的准备。
《中国科学报》:今天是返工第三天,第二波潜伏期也即将到来。作为人口迁入重镇,一线城市的防控重点是什么?
徐飞:一线城市正处在防疫的窗口期和关键期,更需加强疫情研判,精准施策,落实属地责任,采取集中隔离、网格化管理等方法“严防死守”。
我认为,城市管理务必做到“三个三”。
首先,三个覆盖:做到人员信息登记、重点地区外来人员医学观察、服务管理的全覆盖;
其次,三个一律:做到所有进城人员一律测量体温,一律公开透明相关疫情信息,一律对来自重点疫区外来人员进行医学观察;
再者,三个加强:加强医疗救治,加强社区管理,加强通道管理。
以上是疫情防控的基础,基础筑牢了,阻击疫情才有保障。在此基础上,重点做好患者医治。
赵燕菁:像北京这样处于防控阶段城市的重点应当是“分区接诊”。
“分区接诊”的核心是隔离。要尽快做好限流和取消大医院集中式发热门诊,并将所有社区门诊临时改为定点大医院发热门诊的准备。
需要强调的是,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城市不能“全城卧倒”,这样的代价太大。要通过一些先进的办法,在公共卫生事件瞬时暴发时,可以精准定位。
比如,麻省理工有一个研究项目,在污水井里安放试剂和传感器,可以及时发现污水中的病毒。
由于污水收集有明确的分区,通过污水井就可以准确知道城市中哪些街区存在传染病毒。这样就可以避免将整个城市都拖入高等级的应急状态,将封锁的区域限制在最小范围。
类似的还有把路灯作为传感器,应用到防范上,可以瞬间锁定高危群体。
《中国科学报》:在应对突发式公共卫生事件,城市规划的作用体现在哪里?如何做好“可持续”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规划?
赵燕菁: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和自然灾害有相似之处,城市规划不能完全阻止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
如何在事件发生后进行反思、加以总结,将其带来的危害减少到最小,城市规划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