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夜里的守望者
长夜里的守望者
——记中科院武汉文献情报中心副研究员梁慧刚
中科院武汉文献情报中心副研究员梁慧刚 中科院武汉文献情报中心供图
■本报记者 丁佳
2020年春节前夕,梁慧刚在武汉“封城”前,赶回位于湖北省孝感市的家中,看望病危的父亲。
仿佛被命运捉弄了一般,短短几天内,梁慧刚的父亲走了,他自己也困在了孝感,与身在武汉的妻子分隔两地。而这位中国科学院武汉文献情报中心副研究员还必须坚持工作,因为他是共产党员,在这场新冠肺炎疫情中,他担当着“信息哨兵”的重任。
来不及悲伤,来不及多想,梁慧刚很清楚,在这场席卷全国的“战疫”中,没有人能置身事外。
不眠不休的信息“哨所”
中科院武汉文献情报中心,与此次疫情的“风暴眼”华南海鲜市场隔江相望,与第一批启用的方舱医院洪山体育馆也不过5分钟车程。
疫情就是命令!作为我国中南地区最大的科技图书馆、国家科技文献情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中科院武汉文献情报中心党委迅速行动,协同领导班子组织成立了以生物安全战略情报团队为基础、跨部门协作的11人新型冠状病毒科技进展监测和情报调研攻关组。
这11人中大部分是党员。他们主动放弃了春节休假时间,加班加点开展新型冠状病毒研究科技进展监测和调研工作。
战略情报中心党支部纪检委员、生物安全情报研究团队负责人梁慧刚任信息报送工作组组长。他和他的团队虽然身处疫区,并且分散在不同地区,但仍克服种种困难,积极投入工作,实时监测着国内外关于新型冠状病毒的科学研究进展、应对措施等信息并进行编译汇总上报,为新型冠状病毒研究提供最新、最全的信息情报支撑。
“我们虽然不是在科研攻关的第一线,但及时收集整理文献信息,能够让科研人员掌握更加全面的科研资讯,为有关部门布局研发项目提供决策支持,也能让管理机构及时了解工作进展。”梁慧刚告诉《中国科学报》。
“这是我的工作,我必须做好”
1月22日起,中科院武汉文献情报中心承担了科技部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部署的相关任务,每天报送两次国内外关于新型冠状病毒科技进展监测信息。
1月22日,受湖北省办公厅和科技厅委托,中科院武汉情报文献中心开始每日报送国内外关于新型冠状病毒的科学研究进展、防控措施等重要动态信息,为科学决策提供有效信息支撑。
1月30日起,梁慧刚又承担了中科院“新型冠状病毒应急防控”专项信息报送联系人的工作,参与搜集整理中科院相关科研单位的研究进展,形成日度进展专报信息,向上级报送;同步支持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开展新型冠状病毒研究相关科研任务,提供及时可靠的信息情报支撑。
随后,中科院官网建立了“新型冠状病毒科研攻关信息交流平台”,包含通知公告、政策措施、科技动态、信息共享、需求交流等板块,对中科院参与新型冠状病毒科研攻关的研究人员开放。梁慧刚又承担了平台的内容管理工作。
梁慧刚和他的团队每天都要完成至少6份各类报告,通读、编译当天刊发的新冠病毒论文,并对当前的研发热点、领域分布等进行分析研判。他每天都要从早上7点忙到晚上八九点,有时还要加班到半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