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战“疫”,别被情绪裹挟(2)
“社会信任很难建立,但很容易被破坏,同时又是社会发展中必不可少的社会资本。”陈雪峰举例说,彭宇案、毒奶粉事件、电信诈骗等社会事件的不断发生,已经屡次让人们感受到了社会的信任危机,此次疫情也不例外。
她表示,在社会信任中,政府信任至关重要。在疫情相关的政策和举措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应当准确把握各类群体的利益诉求和心理需要,及时解决集中诉求和社会焦点问题,注重疏导不公平感,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矛盾,这是增进政府信任和社会信任的关键。
而在个人层面,孙彩军则表示,公共卫生不仅要保障民众的肉体不受病毒感染,预防和矫正民众的心理健康同等重要。
“对抗人性之恶最好的武器也许就是爱心、关怀和理解。”孙彩军说,“如果每个人从小就先被接种上爱之疫苗,让人人内心充满着爱意、关怀和理解,那戾气自然就找不到滋生的土壤,恶之病毒也就不会感染我们的心灵。”
社会心态也是一国竞争力
“从社会治理、国家进步的角度来说,近些年,国民良好的社会心态实际上也是一个国家重要的竞争力。”徐凯文说,如在一次大灾难面前,国民能否齐心协力去抗击疫情;疫情结束后,能否用科学的态度反省和总结经验教训。
在此次抗疫工作中,影响人们的不仅仅是病毒,还有公众的心态。徐凯文表示,目前需要有一个完善的社会心态预测机制,监测和评估在什么情况下,公众的心态可能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从而及时或提前给予相应的心理干预。
“这种干预不是针对个体,而是通过宣传报道和各种措施,去影响整个社会和国民的心态,从而鼓舞士气,勇于面对和战胜困难,而不是被恐慌操纵。”徐凯文补充说。
在这场心理战“疫”中,科学家的扮演着十分关键的角色。对于如何与社会公众更好地互动,陈雪峰认为,科学家应区分开两件事,科学知识普及与科研进展宣传。
她表示,科研进展的宣传通常是实验室完成的工作和阶段性的进展,往往不是马上可以应用和解决社会问题的。“在向公众宣传时,如果不够严谨和慎重,会导致误解,以为马上就能解决问题。科学家也容易因此而被‘误伤’。”陈雪峰说。
“科学家应该严守自己的科学立场,实事求是地给出科学的判断,不要去迎合公众的心理或期待,不要在意极少数非理性地攻击的声音。”徐凯文说。他表示,在现阶段疫情发展过程中,大家都希望听到好消息,如某药物能有效治病,疫苗很快会研制出来。这是一种公众期待,无可厚非。
“但如果科学家不坚持科学立场,在这样一种期待的压力下,给出不准确的信息,虽然短时间内可能有安抚群众的作用,但一旦这种期待落空,随之而来的不信任和愤怒可能会更加强烈。”徐凯文说。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