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疫情,艺术何为?(3)

光山新闻网 林晓舟 2020-02-19 09:28:47
浏览

“这场疫情也是对中国诗人的考试,至少到现在为止,是不理想的。”王久辛说。尽管如此,他仍然相信,这次疫情带给人们的深切感受,疫情中高尚的人和情感,是不会被磨灭的,它一定会长留在诗人们的心中,也许会在不远的将来产生出伟大的灵感,写出伟大的诗篇。“只是我们需要好好想想,我们被什么感动,我们要为什么人写作。用什么样的心写什么样的诗,这是最根本的问题。”

在邵亦杨看来,疫情中的艺术作品可以提出问题,也可以歌颂美好,但这种歌颂必须要找到真正能够感动人的精神内核,否则就会变成用廉价而肤浅的歌颂“消费”疫情。

比如,此次疫情暴发后,就有大批良莠不齐的医疗专家和医护人员的画像被创作出来,在邵亦杨看来,“这是对英雄的神化和偶像崇拜,毫无现代意义,是一种创作上的惰性”。“艺术家应该思考如何用作品表达他们敢于说真话、治病救人的精神内核,而不是仅仅画出他们的形象就可以了。然而,我们已经习惯于用英雄形象去创作宣传性的作品,这样的导向和习惯,让我们很难有好的艺术作品出现并保留下来。”

随着与科技融合程度的加强,艺术也能在与疫情相关的社会创新领域找到新的发展空间。“艺术家可以将创意能力、技术能力与社会问题结合起来,寻求具有社会价值的创新型解决方案。”费俊介绍说,最近在中央美术学院发起的“艺术战‘疫’行动”中,既有大量致敬医务工作者、传递温情和信念的艺术作品,也有不少针对疫情的创新设计方案,比如“可根据个人特征调节佩戴方式的新型口罩设计”“可以自动消毒的公共交通工具”“可以模块化的城市应急救援系统”“可以探测病毒和细菌并具有消毒功能的智能手环”等。

“这些方案的创想、研发以及实施,对于我们在公共卫生领域的创新是非常有益的,相信在疫情过后,会有一批有价值的方案成为真正的产品或服务。艺术,也能为未来的公共卫生防控提供更好的支持。”费俊说。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