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仲义蒲慕明再次呼吁及时公开共享数据!
吴仲义蒲慕明再次呼吁及时公开共享数据!
要点速览
截至2020年2月10日,共有55条2019-nCoV的病毒基因组可公开获取。其中,在1月22日以前获取的31份测序数据几乎全部来自于中国(仅有1例来自于美国)。然而1月22日以后,余下的24份数据一律源于境外,包括日本、韩国、新加坡、澳大利亚、美国、法国、英国等。
国内学术界对于所谓“高影响因子期刊”发表文章的强烈需求,远远超乎国际的惯例。扣留数据其实也反映了国内论文发表的评价体系。
研究人员对“高分期刊”过度看重的不良风气, 在这次疫情里已显示不仅仅是学术圈内的问题了。扣留数据通常不会干扰社会的正常运行,但在当前的危急情形下, 影响会是严重而深远的。
现在不要求你写大文章,也不要求你的写作符合高水平期刊的要求,请大家把数据及时共享到开放的平台上!
两周前,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台湾“中研院”院士吴仲义和中科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学术主任、中科院院士蒲慕明在《国家科学评论》撰文,呼吁同行将新冠病毒的基因组数据尽快公开。
“数据背景的断层,使我们很难在时间与地理上找到连续的规律。数据不规范公开的趋势彰显了学术界的矛盾。”
2月18日,两人再次撰文指出,在当前的危急情形下,科学家扣留数据的影响会是严重而深远的,并呼吁国内学者即时公布和共享新型冠状病毒测序数据。
《中国科学报》:为什么关心新型冠状病毒的基因测序数据?
吴仲义:目前,新型冠状病毒可能已经达到顶峰,不会再进化;但也可能蓄势待发,正要进入危险期。
在两级分化的不确定下,只有公开数据,才能让科学家知道下一步怎么走。
病毒感染人群后可能会发生快速演变,而自然选择偏好高传染力的突变。17年前SARS的爆发也体现出这样的传播规律:2002年11月至2003年1月底,SARS病毒的传播速度较为缓慢,2003年2月起开始迅速加快,这种趋势一直延续至疫情晚期。
传播加速与病毒RNA序列的改变息息相关;尤其是病毒S蛋白在传播前期快速积累了5个氨基酸突变。这说明SARS病毒从果子狸跃染到人之后,经历了一系列的遗传适应性改变。
目前我们已经看到,两场流行病的特征有诸多不同,但这大多是临床分析上的。如果能尽快获得病毒基因组数据,就可以通过对比两种病毒进化动态的差异,更准确地判断疫情,也更精准地进行防控。
蒲慕明:作为作为科研人员,在很急切地寻找基础数据、想研究这个病毒到底有没有变异时,我们却发现,很难找到较新的国内研究数据,
这很不正常。因为国内有更多的病毒材料,也掌握了更多的相关数据,能开展测序工作的科研人员也并不少。
《中国科学报》:国内哪些机构能获得新型冠状病毒基因组的最新序列数据?
蒲慕明:很多地方能做,要求就是第一能拿到病毒,第二具备有资质的病毒实验室。理论上1月22日以前发表序列的这些机构都能做。
《中国科学报》:如此重要的测序数据,在公共平台上却难以查找,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吴仲义:数据是有的,为何不发我们不知道。
蒲慕明:我们国内没有一个公开的地方可以去查这些数据,这的确很奇怪。我们只能推测有可能是科研人员希望用这些数据去写论文,发表在高影响因子的期刊上。
《中国科学报》:如果真是这样,那是违背学术道德和科研伦理的吧?
蒲慕明:鉴于当前疫情的严峻形势,是这样的。
因此我们建议采用“胡萝卜加大棒”的方式促进数据的发表。
所谓“胡萝卜”,就是建议期刊接收发表初步处理的组学数据。即便没有新的数据产出,基于先期数据完善的分析结果也应该继续接收。
所谓“大棒”,就是期刊应当对那些隐瞒公共卫生安全数据的论文严肃对待,拒绝发表这种基于不道德学术行为的研究。
应对数据发布,国内已经建立了一些开放数据库(例如https://bigd.big.ac.cn/,https://db.cngb.org,或开放数据分析平台(例如https://fight-sars2.genowis.com) 。
现在不要求你写大文章,也不要求你的写作符合高水平期刊的要求,请大家把数据及时共享到开放的平台上!
以下为吴仲义和蒲慕明2月18日在《国家科学评论》发表的呼吁原文:
来源 | 中国科学杂志社
作者 | 吴仲义 蒲慕明
翻译 | 吕雪梅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学术道义与社会职责——呼吁即时公布和共享2019-nCov测序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