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医学教育正当时
反思医学教育正当时
近日,人民日报刊发的《陈国强院士:反思医学教育,痛未定亦需思痛》一文,引起了不少医学教育者的共鸣。
尽管疫情当前,探讨教育问题看似与现状关联不大,但正如陈国强在文中所描述的那样:在新冠肺炎疫情中,流行病学专业队伍的短缺,疫情早期临床医务人员防护意识和能力不足带来的严重伤亡,充分暴露了我国医学教育的缺乏系统性安排,在预防和应对公共卫生危机中存在明显短板——重“技”而轻“道”,重“治”而轻“防”,重“专”而轻“全”,让我们在应对这场突如其来的重大疫情之际,猝不及防,被动应战,教训沉痛。
如此可见,此次战“疫”,是对我国整体医学发展的一次考验。那么,如何培养出过硬的医学人才队伍,让未来我国医学发展得更平顺,或许,值此之际,认真反思后,我们会得到更好的答案。
医学教育是特殊的职业教育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医学教育研究所所长、基础医学院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系教授程彦斌就从未停止过对医学教育的思考。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他认为医学教育中首要问题,是我国目前对医学教育的定位不够精准,顶层设计有待进一步优化。“医学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它既不是纯科学,也不是纯艺术;医学是人文科学中最科学的,是科学中最人道的。”程彦斌表示,因为如此,医学教育属于一种特殊的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很明确,未来职业很确定,不同于普通的专业教育或大众教育,属于精英教育。
如此特殊的存在,让医学教育既要做好机构设置安排和制度保障,保持医学教育的完整性和相对独立性,也要协调好教育部门与卫生部门的衔接,切实做好医教协同。“我建议,可以由上级政府或部门如教育部、国家卫健委、省市政府共同推动综合性大学医学院、医学部或医学中心联合共建。”程彦斌说,“先要理顺体制,其次要大幅增加专项投入,最后可以在每个大的区域板块,例如西北地区等集中建设一到两个国家级医学中心,涵盖区域医疗中心在内的教学、科研、医疗、应急救援等。”
而且,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我国疾控部门的专业人员数量明显不足的问题凸显,应变和处置重大疫情的能力还有提升的空间。程彦斌认为,这一点与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有很大关系。“医学教育具有投入大、周期长、显效慢的特点,全球医学教育仍多以长学制、小规模的精英教育为主。医学生的培养过程需要高端的实验设备、昂贵的试剂、标准的实验动物、高水平的师资,同时医学又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医学生需要进入临床医院、疾控中心、公共卫生中心开展临床学习和公共卫生实践,这些都需要很大的投入。”程彦斌表示。
医学教育更应该偏重预防与普适教育
“现在社会有个怪现象,按理来说,医学、法律、教育三个行业是社会的顶梁柱,但目前在我国,这三个领域却都面临着不同的发展困境。以医学举例,一些高校的医学专业甚至要降低分数才能录取到学生,如此发展,为人们防病治病的将不再是社会的精英人群,这对医学未来的发展非常不利。”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告诉《中国科学报》。
暴力袭医、对于医学专业意见的质疑甚至漠视、医务人员工作时间长、待遇低、得不到尊重等问题,让越来越多人远离医学。要扭转这一点,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高友鹤认为,医学教育不应该只是培养医生,而应该扩展到非医学专业的所有本科生,让社会上所有的人都能受到一定程度的医学教育,达到让大家都晚生病,少生病,甚至不生某些病的目的。这么做有助于提升全民的健康水平,增强幸福感,也能降低整个社会的医疗成本,提高经济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