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医学教育正当时(2)

光山新闻网 林晓舟 2020-02-26 21:11:35
浏览

2014年,高友鹤离开中国医学科学院,入职北京师范大学生命学院。“我希望我的学生拥有医学知识后,可以讲给他们的学生,进而提高社会整体的医学认知水平。”高友鹤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说道。

高友鹤在北京师范大学开设了一门名为“走近医学”的课程,将一部分医学知识深入浅出的教授给本科生。他认为:“当你了解了医学,才知道医生的不易,才会对医生充满尊敬,不会出现伤医的事情。”

同时,高友鹤认为,目前医学院的课程偏重治疗,而轻视预防。但实际上预防疾病更重要。

“现在,人类又面临诸多挑战,表现在新显或再现传染病的出现、心理性疾病的日益增多、环境问题日渐突出、公共卫生和健康教育的需求凸显等问题的要求医学教育必须适应新的形势发展。”程彦斌说。他建议,医学院应该加强与疾控部门的合作,包括本科生、研究生的培养以及以疾病防控为导向的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合作,也可以考虑将高水平的疾控中心或临床公共卫生中心纳入大学的非直属的附属机构,有利于医学教育的发展。

此外,“要强化预防医学专业的实践教学和公共卫生问题的分析、管理、处置能力的培养。同时建议扩大预防医学专业的招生数量,尤其是双一流大学需要扩大招生数量。”程彦斌说,最后需要强调的是医学教育也离不开科学研究,必须加强危害人民身体健康的疾病,例如新现的新型冠状病毒及其引起的新冠肺炎的深入研究。“医学教育是科研的基础,科学研究是教育的推动力,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

发展医学教育是个系统工程

2017年,曾有一名匿名网友在知乎上吐槽:“在医学院期间教授生化课程的老师没有一位是临床医生,全部都是做基础科研的研究员,他们讲授的内容,全部都是对书本的宣读,然后要求大家死记硬背。……到了临床医学阶段,既是是在最好的附属医院,医学实习生们也避免不了大量的杂活如贴化验单,填检查单。更不要提带较医生的医学知识极其落后和糟糕,很多人都只靠过时的书本知识和自己的个人经验看病,完全没有循证医学的概念。”

面对这些问题,程彦斌也曾经写了不少论文提出过自己的观点,在此次采访中,他将其浓缩为八点建议:

首先,根据医学教育的独特性和完整性特点,建议进一步理顺体制机制,切实落实省(市)部共建医学院(部或中心),进一步促进医学教育健康发展;其次,根据医学教育投入大、周期长的特点,建议进一步加大投入,包括教育经费和科学研究经费的投入;第三,进一步落实医教协同工作,要卫生管理部门、医疗卫生机构与教育部门加强沟通,共同参与医学人才培养工作,尤其是疾病控制部门也要参与进来;第四,大力发展全科医学教育,充实基层医疗卫生力量;第五,临床医学实行通科教育,不宜实行按照方向的临床医学教育,应该是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重素质的规范教育。毕业后教育可以有方向,例如内科、外科、儿科、妇产科等;第六,充分利用好双院制(书院+学院)管理体系,继续做好医学人才培养中的医学人文教育和职业道德、职业规范等教育,培养德艺双馨的医学人才;第七,以器官系统整合课程教学为契机,融通基础临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新医科建设为基础,重视学科交叉,培养复合型高层次医学人才;第八,加强科学研究,推动科研反哺教学,培养学生临床思维和科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