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新冠疫苗:动物试验做到啥程度,才能上临床?(2)
在动物模型建立过程中,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尽量选择与人相似,进化程度高的动物作为模型。非人灵长类动物因为解剖生理、组织器官功能以及免疫应答反应等性状与人类非常接近,从而是生物医学研究中的理想的动物模型。
国内外已有研究表明SARS-CoV或MERS-CoV能够感染恒河猴、食蟹猴、狨猴、非洲绿猴、猕猴等非人灵长类动物,并展现出不同程度的临床症状。
▲ 汤海洋:
根据目前报道来看,灵长类动物支持新型冠状病毒的复制,也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跟人类相似的疾病特征。
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大动物模型普遍存在个体差异大,结果重复性比较差,样本数比较小的问题。无论采用哪种模型,用于临床前研究的动物数量必须足够大,以反映动物个体之间的差异,一只或者几只动物样本是远远不够的。
因此,鉴于实验的成本和研究数据的可靠性,我们不用片面地追求使用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
《中国科学报》:动物实验做到什么程度,才能进入人体临床试验?
▲ 王健:
根据美国FDA“动物法则”,通过一个以上动物种属或者充分认可的一种动物模型,能提供以下明确的结果:明确的疾病病理机制;疫苗和药物的作用与生效机制;明确与临床获益相关;明确疫苗和药物与临床获益相关;动物的药效和药代动力学数据足够推算出人体的安全有效剂量……
值得注意的是,鉴于新冠肺炎对老年人群或者有其他慢性病人威胁更大,因此在年轻动物模型中筛选的药物或者疫苗可能会误导研究结果。需要注意动物模型的年龄结构等因素。
▲ 汤海洋:
疫苗产品设计出来,都需要在动物模型上进行有效性、安全性评价,获得足够的数据支持才能申请进一步开展临床试验。
这个时候,动物免疫反应相关的保护作用(包括提高存活率以及减少发病率等),外推到人能够达到相同免疫反应水平时所预期的保护效力,人们可以根据动物试验结果选择合适的临床有效剂量。
《中国科学报》:在特殊时期,相关程序可否有所简化?
▲ 王健:
根据“动物法则”的附加要求,在疫情或者生物灾害事件爆发时,可以制订切实可行的临床有效性实验研究方案,开展人体有效性临床试验和免疫原性研究。
因此,特殊时期,相关程序可以简化!但必须是在保证临床受试者安全性的前提下,并且要经过充分的方案讨论及严谨的临床伦理评估。
《中国科学报》:那是不是说我们可以走捷径了呢?
▲ 汤海洋:
恰恰相反,我们要警惕“走捷径”的想法。
相关程序的简化对研究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能力要求,必须尽量避免程序简化导致的临床前研究不足,从而引起疗效和安全性方面的重大问题。
《中国科学报》:还有什么是您想强调的?
▲ 王健:
合作的重要性和确保生物安全。
疫苗研发绝不仅仅是基础科研人员的事,还需要病理学家、免疫学家、病毒学家和临床专家的协同合作,通过建立并共享试剂抗体库、临床样本库等,开发标准化的动物模型、病理评分系统以及免疫检测方法等,为阐明疾病的发病机制、研发疫苗及治疗药物而共同努力。
实验室SARS病毒泄露事件的殷鉴在前,我们在科研实验中,既要特事特办,加快研究步伐,也要严格遵守规章制度,加强对实验室各种生物样品的管理,确保生物安全。
▲ 汤海洋:
结果可重复性,数据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