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SCI崇拜” 祛除“唯论文”痼疾(2)
SCI作为文献索引系统,被引入充当科研和学术评价标准有先天缺陷。清华大学教授、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李志民指出,SCI严重“偏科”,具体来说,既有偏重基础科学,而工程应用学科不足的问题,也有基础研究不同领域冷热不均的问题。此外,还有英文期刊占比过高,造成影响因子偏向性过强的问题;引用率准确性不能得到保证,甚至可能评出错误结果的问题等。
与先天缺陷和不足相比,被扭曲甚至神话是SCI被引入充当科研和学术评价标准更受诟病的问题。李志民说,有人戏称SCI指标是学术界的“GDP”,因为这些指标与奖金、拨款等物质利益因素直接挂钩。很多项目评审组很大程度上根据申报材料里的SCI论文数目和引用数量给出评审结论,往往不去考察论文的内容和实际水平;很多学者的学术头衔、收入等与这些数量指标关系甚大,比如,国内几乎所有大学对学校员工发表在SCI收录期刊的论文实行奖励制度,把期刊分为不同级别种类设立不同的奖励金额,其中《科学》《自然》等国际顶刊上发表论文的奖金最高。这就导致了“SCI崇拜”。
“SCI崇拜”使一些科研人员把科学研究的目的从解决问题简化为发表SCI论文,科研评价成了数SCI论文,“唯论文”成为科研领域的大问题。李志民指出,SCI量化指标“绑架”学术共同体的认知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更为严重后果:滋长了更多学术不端现象。同时,让一些中国学者更愿意在国外期刊上发表论文,造成了国内科技期刊特别是中文科技期刊水平“矮化”。
教育部科技司负责人表示,“SCI崇拜”导致科技创新价值追求扭曲、学风浮夸浮躁和急功近利等,不利于高等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不能满足新时代对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不利于教育强国和科技强国建设。社会各界对破除论文“SCI至上”、优化学术生态的呼声十分强烈。为此,有关方面出台了《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相关部门开展了包括“清理唯论文”在内的专项行动。为服务教育强国和科技强国建设,加快提升学术治理能力和水平,建立健全科学的评价体系,教育部联合科技部出台新的文件,进一步作出部署。
落实治理政策仍任重道远
“我非常期待新政策实施效果。对其它学科我不了解,计算机学科不该要求SCI论文,这个领域主要评价指标是会议论文大于期刊论文。学界内中国计算机学会论文列表目录是很权威的,学院要求中国计算机学会列表论文,但是学校要求SCI论文,两个标准不一致,学生就得两头忙。”一名即将毕业的计算机专业博士生在阅读完微信公号《科研圈》相关文章后写下这样的留言。他显然针对的是《意见》第九条“科学设置学位授予质量标准”写下的。该部分规定,不宜以发表SCI论文数量和影响因子等指标作为学生毕业和学位授予的限制性条件,让破除“SCI崇拜”政策可惠及相关专业的博士毕业生。
值得注意的是,第九条措辞为“不宜”,表明这并不是“一刀切”的禁止性规定,而是考虑不同学科特点、不同高校差异,因地制宜选择。“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在一些基础学科,导师和院系从科研能力培养、科研实践训练的角度出发,对学生提出相应要求是合理的,也是符合人才培养需要的。”教育部科技司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