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难挡科研心(2)

光山新闻网 林晓舟 2020-03-03 16:08:56
浏览

李明认为, 疫情后国家肯定会增加对医学和公共卫生领域科研的投入,包括生物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药物学,特别是预防医学。但透过这次疫情,反应中国的科研方向性、基础性、长期性都存在问题,未来除了要加强基础研究,还要从供给侧改革和布局应用研究方向。

“这次我们国家的学者们很快就测定出了病毒的基因组序列和部分蛋白质的空间结构。”昌增益说,“这展现了我国基础研究的一种实力,但也暴露出一些科学研究的不足,人类依然对病毒感染和致病的全过程缺乏全面深入的了解,还缺乏有效的对付病毒的手段方法。”

病毒结构简单,缺乏有效的靶标,为科学家们寻找有效治疗手段带来了难题。

SARS主要攻击肺部,而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新型冠状病毒或直接攻击,或会引起肝脏、肾脏、胃肠道等消化、泌尿和生殖系统的并发症状。

“这类病毒很容易变异,对其快速发现、快速了解、快速应对考验一个国家的生命科学的基础研究的实力。”昌增益说,“打铁还需自身硬,基础科学是应用科学的源泉,中国作为一个大国,需全面发展才是。”

“健康科技本来就是人类的终极科技,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黄维说。“发达经济体如美国、日本、新加坡等,都将基础医学和公共卫生放在各项研究首位,资金和人才资源遥遥领先,可以占到科研预算的一半以上。”

他认为,经历这次疫情,我国也可能会重新审视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公共卫生等领域并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推动全球公共卫生合作。

黄维介绍,最近20多年间,其团队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布局,已经在有机电子、生物电子等柔性电子的关键领域,培养了以新加坡国立大学副校长刘斌教授、南京邮电大学副校长汪联辉教授等为代表的高端人才,积累了许多高水平科研成果,研制了系列生物传感器等,可以向健康科技产业转移技术,实现呼吸和血液系统的快速检测,适合高校医院、社区医院等基础设施不完备的基层医院进行快速筛查,为抗击新冠肺炎作出贡献。

疫情仍在延续,如何降低影响?

疫情仍在延续,虽然国内除湖北以外地区月初曾出现新增确诊病例16连降,国外却呈扩大之势。

“这次疫情中关于病毒信息的分享,以及应对措施的国际合作前所未有。”步文博说,“长远来看,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一定是未来应对重大公共安全危机的趋势。”

为尽量降低新冠肺炎对我国科研工作的影响,黄维说,应该在不同层面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应在国家层面加大政策激励、强化资金保障、扩大服务供给、聚集优势资源,支持科技型企业尽快复工复产。

同时,引导重大科研攻关项目及相关科研人员优先复工,逐步恢复社会秩序,相关科研产品,优先应用于抗疫第一线。对于为疫情防控做出重大贡献的机构与企业,应当给予优待。

其次,各级政府要强化舆论引导,鼓励各地高校和科研机构科技工作者积极采用线上线下等多种办公模式,减少疫情对于社会经济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