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从0到1”,基础研究如何做?

光山新闻网 林晓舟 2020-03-04 23:01:42
浏览

 
 
加强“从0到1”,基础研究如何做?  
科技界这样说  

3月3日,科技部、发展改革委、教育部、中科院、自然科学基金委等5部门联合制定了《加强“从0到1”基础研究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旨在充分发挥基础研究对科技创新的源头供给和引领作用,解决我国基础研究缺少“从0到1”原创性成果的问题。

《方案》新在哪里?带给科研人哪些新思考?《中国科学报》采访了多位科研人员,听听他们如何说。

新评价:怎么评人,怎么评项目?

对如何评价人和项目的新思路、新表述,是科研人员最关注的一点。

对人的评价,《方案》指出,推行代表作评价,让论文回归学术,避免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倾向。这为近期明确破除“唯论文”“SCI至上”后,如何平衡破立关系,提出了解决思路。

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中科院院士蔡荣根表示:“以论文为主的评价标准,论文本身没有什么错,关键是如何正确看待论文的价值。解决这个问题有两个原则:一是要以人为本,因为科技创新人是主体;二是要遵循基础科学的发展规律,最重要的是做好评价和资源分配工作,对人才、项目和研究机构要做好分类评价。”

他同时强调,新的评价制度对科研人员的职业道德也提出了新要求。“有些人想取得别人的认可、争取资源和荣誉,夸大研究成果的科学意义,而相关的同行碍于情面,不愿意指出。如果科学家群体都不能说真话、不能坚持实事求是,这是非常危险的事情。”因此,“从0到1”也要考虑实际,避免夸大项目和研究成果的科学价值。

对项目的评价,《方案》指出,要改革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形成机制,在指南编制方式、有效竞争、开放性、项目评审机制、评审专家队伍建设等方面完善基础研究项目形成方式和管理方式。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部常务副主任陈拥军表示:“坚持科学价值判断为依据,对遴选原创性基础研究项目至关重要。”

2019年,自然科学基金委化学科学部试点了“基于学术共同体互信的通讯评审”。具体做法是,将过去由学部工作人员选取评审专家的方式,改变为邀请三位相关领域资深专家共同参与函评遴选,为探索基金通讯评审新机制做了有益尝试。

陈拥军介绍,2020年,这一新举措有望在化学科学部重大研究计划项目及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自由申请)等交叉类型的项目中推行。

为建立一套原创项目的科学评审机制,化学科学部还计划在2020年的函评中设置评审专家之间、申请人与评审专家之间充分讨论和辩论的环节,为原创项目的甄别与遴选提供公正自由的制度保证。

新项目:强化原创导向如何落地?

《方案》提出要强化国家科技计划原创导向,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原创导向是重点。“稳定支持”和“原创项目”是这一导向未来能够切实落地的关键。

当前基础研究经费竞争性过强而稳定支持不够被诟病多年,许多科研人员认为这是制约基础研究原创性的瓶颈。

前几年的一件小事令蔡荣根记忆犹新。当时,研究所引进了一位刚回国的青年科研人员,眼见许多同行整天忙于写本子、四处拿项目,不禁向他提问:“我到底要申请多少项目?”

这个问题让蔡荣根感慨万分:“理论物理,我觉得 80%的经费应该是国家长期稳定的支持,但是现在资源分配方式达不到。理论物理所大约50%的经费是需要竞争性项目来获得。作为所长,我也只能组织、鼓励大家申请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