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从0到1”,基础研究如何做?(2)
“因此,《方案》强调‘加强对数学、物理等重点基础学科的支持’,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数学、物理等学科是现代科学和技术的基础,这些基础学科要给予稳定的支持。”蔡荣根强调。
一位来自国内“双一流”高校的教师表示,资金投入要“雪中送碳” 给真正需要的人,而不是“锦上添花”。“例如,当前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青年和地区项目的通过率在20%左右,大部分研究者要通过不停写本子、拿项目才能持续开展研究。”他建议,“只有不断增加通过率,关注更大范围的学者,才有可能出现颠覆性成果。”
对于原创项目,《方案》指出要开辟单独渠道,采取专家或项目主任署名推荐、不设时间窗口接收申请,探索实施非常规评审和决策模式。
2019年底,自然科学基金委下发“原创探索计划项目申请指南”,分为专家推荐类和指南引导类两种类型。专家推荐类原创项目,申请人可根据研究工作的实际需要,实事求是地选择资助期限和提出资金需求;指南引导类为“肿瘤研究新范式探索项目”。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员聂广军提出了项目申请。“目前第一轮预审材料刚交上去,申请材料只要求2000字,重点介绍原创学术思想和拟开展的研究设想,不要求填报研究基础,对项目的可行性也没有特殊要求。”聂广军说。
目前,该项目尚未公布立项。
新关注:青年科学家怎么选?
《方案》中对青年科学家给予了更多关心,提出实施青年科学家长期项目,准备支持一批30—40岁具有高级职称或博士学位、有志于长期从事科学研究的优秀青年科学家,人选由一线科学家推荐。
对于由“一线科学家”推荐的制度,科研人员则普遍关心其实施过程中如何保证公平公正。
“专家推荐很容易大课题组倾斜,因为大课题组的专家有发言权,而他们有能力从各个部位拿到项目,也不缺项目。”前述“双一流”高校教师指出。对此,他建议,各相关部委科研管理部门应实行联合限项。
聂广军则表示:“资深的科学家会有更加开放的心态、更乐于倾听青年科学家的思路,帮他们规划、引导,这个互动过程,在科学共同体内部可以促进基础研究。”
他同时建议,对青年科学家的年龄,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用“获得博士学位多少年”或者“开展独立科研多少年”,作为单纯用年龄划线的一个补充。“考虑到不同学科人才的成长时间可能不一样,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也可能不一样。在鼓励年轻人踏实工作的同时,可以让大家不着急,把每个阶段的事情都做好。”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