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科学中心“第四城”落地,凭什么是深圳?
国家科学中心“第四城”落地,凭什么是深圳?
3月3日,在科技部、发改委等国家五部委联合印发的《加强“从0到1”基础研究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提出: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合肥、深圳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应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力度,加强基础研究能力建设。
这是深圳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首次写入国家公开发布的文件。
在多地角力“第四城”的竞争中,深圳凭什么脱颖而出?与前述三地相比,还存在哪些短板?
多地角逐的“金字塔之巅”
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是国家科技领域竞争的重要平台,是国家创新体系中当之无愧的金字塔之巅。
依托于高水平大学、全球顶尖科研团等优势,上海张江、北京怀柔和合肥在2016年至2017年间陆续获批成为三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鉴于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在科技创新方面显示出的强劲牵引力,全国多地均投入“第四城”角逐中。
例如,武汉最早于2017年由湖北省人大代表联名提案提出申建,依托武汉雄厚的科教实力,主打光电、强磁场、存储基地等领域。今年1月,湖北省《政府工作报告》中仍有“支持武汉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提法。[1]
位于西南地区的成都,则将“积极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写进2017年党代会报告中,主攻军民融合相关领域。[2]
南京则在2018年初的“1号文件”中明确提出建设综合性科学中心,目标包括建设紫金山实验室,主攻网络安全、新材料和健康领域。[3]
此外,西安近年来也在创建国家科学中心方面有较高呼声。
花落深圳,凭什么?
靴子终于落地,却是深圳这座以经济发展著称的城市突围。仔细分析,“第四城”花落深圳其实并不意外。
政策利好
近年来,深圳在加强科技引领方面可谓“铁了心”,陆续发布利好政策,让全社会资源和注意力向科技倾斜。
2019年发布的两份文件让“顶层设计”先行一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正式提出“以深圳为主阵地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目标,《深圳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行动方案(2019—2025年)》明确国家科学中心的发展路线图。[4]
随后,一系列规划、法规、政策将上述总体设计落到实处。包括全国首部国家创新型城市总体规划、自主创新“33条”、创新驱动发展“1+10”文件、战略性新兴产业及未来产业发展规划等,覆盖自主创新体系全过程的政策链。
配置硬核
深圳以雄厚的资金,为建设国家科学中心配置了超豪华硬件,为其在激烈竞争中奠定基础。
光明科学城是建设国家科学中心的“第一炮”。2018年4月开始布局,2019年1月正式开建。
目前,建成、在建和规划中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共有9项,都将在光明科学城落户。
包括未来网络基础设施、深圳国家基因库、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装置深圳拓展设施、空间引力波探测地面模拟装置、脑模拟与脑解析设施、合成生物研究设施、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装置,以及材料基因组平台。
2019年6月,在深圳市政协举办的一场活动中,南方科技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十一表示:“光明科学城有光明的未来,我迫不及待地移居光明科学城。”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院长樊建平则期待:“在10—20年时间里,如果光明科学城可以和波士顿媲美,就是办得比较成功了。”[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