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扩招跨学科:准备好了吗(2)

光山新闻网 林晓舟 2020-03-12 07:00:10
浏览

郑州大学教授周倩告诉《中国科学报》,人工智能此前并未出现在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里,人才培养没有前例可借鉴。如何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至关重要,“有一点是很明确的,就是人才培养方案要体现并注重学科的交叉性”。

目前,在人工智能本硕博专业开设方面,一些高校存在盲目跟风申报,重申请、轻建设的现象。如此“仓促上马”是否研究透了人才培养方案?对此,侯定凯表示质疑。“我们不能想当然地认为,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是由哪几部分知识组成的,也不能‘换汤不换药’地进行一些拼装。”

周倩对此表示赞同,人工智能并不是几个专业的简单“拼盘”,而应该是一个课程结构合理、功能运转顺畅的“有机体”。如何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或区域发展所需的方向性人才,需要很好地论证及实践的检验。

值得一提的是,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在于教师。然而,教师,特别是导师队伍建设是否跟上了学科交叉的步伐,这不得不打上问号。

周倩强调,要重视研究生导师队伍来源的多样化。我国的学科、专业多是依托院系,人工智能相关学科、专业分布在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学院、通信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等。把相关专业教师集中到一个平台上,或许不是一个学院可以做到的事,需要高校的顶层设计才能顺利完成。

不仅如此,教师也存在专业性强、知识体系单一的问题,如何教授复合型学生,对其自身也是一大挑战。“强化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开展教育与培训,将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要走的路。”周倩说。

过程管理要有第三方认证

由于此次扩招的主要是专业硕士,培养问题就显得更加复杂。此前,我国的专业硕士培养就存在学术型师资培养专业硕士、照搬学术型硕士培养模式的情况。时隔多年,在侯定凯看来,这一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的一个不同点在于,前者更需要具有公信力的质量保障体系。”侯定凯说,专业学位的人才不仅要符合培养单位基本的学术标准,还要接受严苛的市场检验。然而,“有关这方面的质量论证,我国远远没有跟上”。

他指出,一些高校的专业硕士培养尽管通过了教育部门的认定,但这种认定相对而言比较封闭。因此,能否有更加专业的第三方机构对培养单位进行评估、认证?

类似MBA的认证培养,依靠权威的第三方专业认证机构,对包括师资、培养方案、日常管理、经费投入、可持续性发展等在内的一系列环节加以认证,人才培养质量也会在就业市场上更具说服力。“不仅是机构的认证,毕业生从业资格的认证,也应该与专业学位的发展相匹配。”侯定凯说。

对此,周倩也表示认同,“目前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的确需要进一步加强监督。”

为了避免同质化,专业硕士培养通常采取“双导师”制,即高校学术导师、校外实践导师共同培养专业硕士,但这在我国高校实践中却存在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

周倩表示,落实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双导师”制,要克服形式化问题,规定要落地,实施要具体,监督要到位。要充分重视实践导师和实践基地的遴选,将实践导师与学生的研究方向统一起来,做到真合作、真实践。“这一瓶颈不突破,‘双导师’制可能就是‘镜中花’‘水中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