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的追逐者

光山新闻网 林晓舟 2020-03-13 09:06:06
浏览

 
 
光明的追逐者  
——记中国工程院院士谢立信  

谢立信<font

 图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谢立信在办公室

谢立信,中国工程院院士、眼科学专家,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眼科角膜病、白内障的应用基础研究和临床诊治,在角膜内皮细胞应用理论、感染性角膜病、白内障手术技术改进和眼内植入缓释药物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是我国角膜病专业的领军人物,白内障超声乳化微创手术的开拓者,中国眼库建设的主要创始人之一。现任山东省眼科研究所名誉所长、青岛眼科医院院长、潍坊医学院名誉院长,亚太角膜病学会名誉主席、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荣誉主任委员等职务。第八、九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共十六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

“我从来没有什么成为院士的目标,但是我始终有个追求,就是要做到最好,为眼病患者解除病痛,寻找解决疑难杂症的方法。”从妇产科医生到眼科医生,从潍坊医学院的小研究室到今天知名的山东省眼科研究所,从创建青岛眼科医院,到建立山东省眼科医院,中国眼科界唯一的院士、国内外眼科界公认的最具影响力的学者之一的谢立信教授,始终在医学的道路上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不改初心  专业报国

1965年,谢立信从山东医学院毕业后分配到潍坊医学院工作。从妇产科到新创办的眼科,面对一只手电筒、一只眼底镜、一张视力表的基础设备,他从这里起步开始探索眼科学的顶峰。

1975年,谢立信创建了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眼科,将角膜病防治作为研究方向。从此,他白天在医院上临床,晚上就一头扎进实验室做实验。1981年,谢立信在国内首次研制成功“人脐带血清角膜活性保存液”,它的保存效果达到国际通用产品的水平,价格仅为进口的五分之一。同年,他在《中华眼科杂志》上发表了第一篇论文,一发而不可收,创新思路如泉水般喷涌。

1976年,在简陋的技术条件下,他成功给三位农村患者进行了角膜移植手术。效果和技巧达到当时国内领先水平。.jpg

1976年,在简陋的技术条件下,他成功给三位农村患者进行了角膜移植手术。效果和技巧达到当时国内领先水平。

1987年,谢立信得到美国国家防盲研究会的防盲奖学金,怀揣着400美金来到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眼科中心,成为世界顶尖角膜病专家Kaufman教授的第一个中国学生,并触摸到了国际角膜病领域的最前沿。由于科研实力突出,研究所的教授、同学惊叹地称他为“中国来的天才”。两年后,怀着发展中国眼科学的信念,他谢绝盛情挽留,带着世界上最先进的眼科技术回到祖国。

恪守誓言  心怀大爱

“一个农民没有了眼,还怎么劳动、怎么生活?”谢立信谈到自己最初为何选择角膜病作为自己的主攻方向时说。

我国是农业大国,患角膜病的绝大多数是农民,劳作中,麦芒、稻穗、玉米叶等扎伤眼后没引起注意,就易导致细菌、霉菌等感染,以致角膜坏死、失明。为此,谢立信下定决心,将角膜病作为主攻方向,在这一领域心无旁骛、勤耕不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