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把科研推上“云端”(2)
奥康纳说,他读过的所有新冠病毒相关文本都来自预印本网站,这有利有弊,“同行评议很耗时,延迟了结果发布,但完全透明的流程可能让危害公众的草率科研成果获得平台”。印度学者关于新冠病毒与艾滋病病毒关系的文章在BioRxiv发布后引发广泛质疑并撤稿就是例证。
“新技术或应用并非完美,预印本和期刊互为补充。预印本加速科技交流,未来也会不断优化。”丁胜说。无论是中国科研人员快速共享病毒基因序列、诊疗方案,还是期刊愈加开放,都是在试图及时沟通科学发现,令全球受益。
由丁胜担任主任的全球健康药物研发中心,也将其高通量筛选平台、化合物分子库等开放给全球科研人员,共同加速针对新冠病毒的药物研发。一家美国人工智能药物研发公司就利用平台数据,快速完成了药物建模。
社交媒体也推动了科学信息共享。最早激活奥康纳“科研雷达”的,是新年伊始一条武汉的病毒性肺炎疫情推特。他的实验室推特会分享成果接受公众检验。
“与公众沟通科研工作非常重要。就这次疫情而言,要让公众清晰了解新药物和疫苗研发真正投入应用所需时间,确保公众对此不会预期过高。”参与新冠疫苗研发的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医学院教授罗宾·沙托克说。
在多数科研人员看来,疫情之后,这种开放共享的科研文化也应当继续。
“与新冠肺炎疫情一样,流感、艾滋病、癌症和心脏病等其他疾病对人类影响同样严重。我们要将在新冠肺炎研究中分享数据和信息的传统延续,解决其他科学和医学挑战,这将是疫情留下的积极遗产。”奥康纳说。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