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建”风口下充电桩需审慎布局
“新基建”风口下充电桩需审慎布局
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的当下,被按下暂停键的市场经济有望在政策红利的推动下重新被激活。
日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明确了“5G基建、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为我国接下来重点发展的七大“新基建”。其中,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凭借万亿元市场潜力尤其受到关注。
作为新型城市交通的基础设施,充电桩的建设一直较为滞后,并已成为困扰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最后一站”。而站在“新基建”的风口之下,“最后一站”未来能否打通?充电桩又该如何乘势布局?
万亿市场下难迎爆发
充电桩被列为“新基建”之一,犹如给整个行业打了一针强心剂,极大增强了充电基础设施行业的信心。
按照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发布的数据,截至2020年1月底,全国已建成公共充电桩53.1万台,私人充电桩71.2万台,车桩比约为3.5∶1,仍远低于《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发展指南(2015—2020)》规划的1∶1。
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孙会峰保守估计,到203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将达到6420万辆。根据车桩比1∶1的建设目标,未来10年,我国充电桩仍存在6300万个的缺口,预计将形成10253亿元的充电桩基础设施建设市场。
那么,受益于“新基建”的启动,万亿元市场潜力的充电桩行业,就会迎来大爆发吗?
在北京交通大学教授徐猛看来,充电桩列入“新基建”之一,整个行业确实会由此受益,但充电基础设施能否实现提前规划、合理布局,仍有一定风险。中国智能交通协会秘书长关积珍也表示,充电桩列入“新基建”这一战略方向是对的,但大规模建设发展仍面临很多现实问题。
关积珍对《中国科学报》分析,首先,现有充电技术还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的状态,未来充电技术的主流趋势仍不确定。其次,国际能源结构的调整也是一波三折,未来电动汽车的发展走向、能源供给的主导方式都不好过早下定论。因此,就目前来看,面向新能源汽车的能源供给基础设施的具体设备、技术内容等都需要审慎实施。
“目前,许多媒体强调充电桩万亿级的市场规模,实际上应谨慎对待。”徐猛也对《中国科学报》说,虽然国家已明确充电桩基础设施建设的产业地位,但是如果政府不能有效实施相应的配套辅助措施,例如推动小区、商场等停车位充电桩建设,完善场地审批、申报办理流程等具体辅助手段,要想真正实现充电桩的加速布局可能面临巨大挑战。此外,如果行业参与者无法从生产运营中获利,也难以维持充电桩基础设施的可持续发展。
在徐猛看来,充电桩行业早已从圈地建场转变为考虑供求平衡关系的合理建桩。对于已经进入市场的利益相关者而言,如何更加合理地规划充电桩布局、提升充电桩利用率、拓展其盈利模式,才是当前发展的重中之重,而非延续建设初期盲目增设充电桩设施的行为。
运营商环节掣肘建设进度
充电桩产业链涉及上游的设备生产商、中游的运营服务商,以及下游的整体解决方案商。就上中下游来分析,尽管各个环节都存在亟须解决的问题,但充电桩建设滞后的主要矛盾还是集中于中游运营商环节。
徐猛表示,当前,运营商面临四大矛盾,一是充电桩建设场地需求与现阶段城市土地供应紧张之间的矛盾;二是充电基础设施的高建设成本、长投资回报周期、巨大的前期亏损与模糊的盈利商业模式之间的矛盾;三是充电桩基础设施发展和相关配套设施能力提升之间的矛盾;四是公共充电桩利用率低与充电桩覆盖率不足之间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