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亚杰:以天下事为己任(2)

光山新闻网 林晓舟 2020-03-18 01:06:03
浏览

朱亚杰对建校初期的专业设置、教学计划、课程安排倾注了大量心血。1953年,北京石油学院成立时,他受命创建了我国第一个人造石油专业,担任人造石油教研室主任,为新中国石油工业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石油科技专门人才。在大庆油田发现之前的10多年里,人造石油从1952年的25万吨发展到90多万吨,他为国家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作为后来的石油炼制系主任,他开展的一系列教学科研工作为生产解决了诸多实际问题。他率领一批青年教师和学生参加了顺丁橡胶会战,项目在石油石化行业全面工业化。该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为新中国工业建设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对于学院的建设发展,朱亚杰事事关心、亲力亲为,别人不管的,都交到了他这里。师生亲切地称他为“不管部部长”。

1969年,学校迁校山东。迁校期间,大批图书资料只能堆放在露天广场上,这让朱亚杰心疼不已。一天中午,几个学生看到一位瘦高个儿的老人。他冒着风雪,十分仔细地将散落在书堆外面的一本本精装外文书捡起来,拂去表层的土和雪,认真归类,用绳子捆起来。他做得那样细心,又是那样一丝不苟。这位老人便是朱亚杰。

在他的心中,教学与科研已成为一生的挚爱与伴侣。

“要想动土,除非推土机从我身上碾过”

“文革”期间的华东石油学院,一切的教学科研秩序都被打乱。1970年,朱亚杰被下放到农场放羊。泛白的盐碱滩上,刺眼的阳光和朱亚杰挥舞羊鞭的抽打声,构成那个特殊年代的“苏武牧羊图”。牧羊人被肃杀的风吹散了头发,却依然忧国忧民,他用笔直的身板告诉世人自己依然一身傲骨。

1972年,根据国家安排,朱亚杰作为特邀专家,走遍国内几乎所有的炼油厂协助安装外国进口设备。辽阳化工厂从法国进口了一套乙烯裂解炉,说明书上注明热效率是83%,但经朱亚杰核算后,只有81%。面对这样的结果,法国人惊讶于中国竟然有人会计算这套炉子的热效率,不得不承认提高2%是为了商业需要。朱亚杰用他精湛的专业水平,维护了国家的利益。

“文革”后期,朱亚杰再次执教。为了挽回“文革”对石油科技和教育造成的损失,朱亚杰在阴暗潮湿的“干打垒”(一种简易的建筑)里伏案撰写教案、开展科学研究。

1980年,改革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朱亚杰迎来人生发展新篇章——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如何让混乱中的石油高等教育尽快走上正轨,并大幅度提高层次,时任华东石油学院副院长的朱亚杰心急如焚。他不顾年近70的高龄,四处奔波,呼吁在北京建立研究生部。

经多方努力,1981年6月,学校获准在北京原校址内建立研究生部。从一纸批文到办成实体,中间有着太多的艰难工作要做。学校迁出北京后,房子已被别的单位占用,上级批文要求从现有房屋中调剂,但谈何容易?年事已高的朱亚杰拄着拐杖,挡在拟将土地挪做他用的推土机前,高喊:“要想动这里的土,除非从我身上碾过!”

他一间一间找房子,一寸一寸争地皮,一件一件运家具……功夫不负有心人,研究生开学典礼如期举行。

朱亚杰先后参与了创建北京石油学院、华东石油学院和华东石油学院北京研究生部,在中国石油大学历史上的三次重大创业中,呕心沥血。一位领导评价他:“没有朱院长,就没有中国石油大学的今天!”

“去旗,否则以集体退场表示抗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