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界谈疫情:人类与病原微生物战争远未停止

光山新闻网 林晓舟 2020-03-19 12:21:02
浏览

 
 
学界谈疫情:人类与病原微生物战争远未停止  
 

新冠肺炎疫情持续至今,中国防控形势趋稳向好,但全球疫情正在蔓延,如何应对备受关注。

在中国科协组织的网络采访中,清华—北大生命科学联合中心推荐的多位学界专家表示,这次疫情表明人类与病原微生物的战争远未停止,疫情当下,全球各国是命运共同体,应该同舟共济、共克时艰。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王宏伟指出,此次疫情再次表明人类与病原微生物的战争远未停止。尽管现在科技水平、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已取得巨大成就,但对很多病原体的了解很不充分。

“我们应该长期坚持对微生物的基础研究,而不只是冠状病毒。”他认为,这样才能积累丰富的科学知识和科研经验及技术储备,在全新的病原体出现时即刻做出有效正确的科学应对,在病原体检测、疾病诊断与治疗、公共卫生防控等不同环节实现全方位的迅速响应,实现真正的传染病可防可控。

清华大学医学院副院长张敬仁说,导致这次疫情的新型冠状病毒与17年前SARS病毒在病原学和致病机制方面具有高度相似性。可惜在SARS流行结束后,中国逐渐停止了对该病毒及其相关疾病的系统研究。“目前我们仍然没有针对这类病毒的有效药物和疫苗,其中一个关键的失误是没有利用SARS病毒感染的现有信息来建立可靠的动物感染模型”。

他强调,针对人类疾病的药物与疫苗首先需要在动物模型上得到初步验证才能推广到人,没有有效的动物模型就没有好药和疫苗。中国需要加强一流大学与科研院所在重大传染病防控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只有平时对这类病原体进行细致研究,了解其生物学特性,才能发现新的药物和疫苗靶标。

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生命科学联合中心合作研究员丁强指出,药物及疫苗研发有一套严谨的试验程序和评价标准(动物试验以及临床试验)来证明其安全性和有效性。目前新冠病毒疫苗研发是热点,由于普通小鼠不能被新冠病毒感染,故不能作为动物模型评价疫苗有效性,人源化的病毒受体转基因小鼠可作为评价疫苗有效性的动物模型,但需要时间制备和繁殖,一时也难以有足够数量,对疫苗研发造成一定障碍。

他说,新冠病毒已是全球大流行,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抗病毒药物、疫苗研发、快速准确诊断以及病毒溯源等方面,取得的一些成果还需要时间来证明临床效果。至于病毒是否已变异,“这是在一定时间尺度下才能谈论的话题,目前还很难下结论,但是总体来说,冠状病毒变异的速率比其他RNA病毒要慢很多,不是现在最担心的问题”。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学科研系列独立研究员王新泉表示,新冠病毒基础研究包括病毒本身研究、抗病毒药物和疫苗开发及人体抗病毒免疫反应等很多方向都在开展,目前已取得一些进展,有些也对预防病毒扩散和改善临床救治起到很好指导作用,但还不能完全清楚回答大众关切的很多问题。“科学工作者还需要一点时间,积累更多数据,但在大家的努力下,我相信我们很快就会在抗病毒小分子药物、中和抗体和疫苗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为科学抗疫提供更多答案和帮助”。

2月底,同济大学转化医学高等研究院高正良教授受访时就很担心疫情的国际发展。短短一两周时间内,疫情就将他的担心演变成全球大流行的事实。

清华大学医学院教学科研系列独立研究员程功指出,中国境内的疫情已基本得到有效控制,疫情防控应逐步转变为输入型防控态势。疫情未来发展的可能走向和趋势,“如果往好的方向判断,就是全球各国,尤其是疫情严重国家,按照中国的成功模式来,大幅度降低人员的流动性,成功控制住疫情。最坏的一个走向和趋势就是,疫情失控,全球大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