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推动数字治理实践
疫情防控推动数字治理实践
疫情数据实时更新、在线医疗问诊、远程诊疗服务支撑……全新的数字化手段,使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与17年前的“非典”应战截然不同。数字治理,提升了抗击疫情的手段和能力,凸显了我国现代化治理能力的飞跃。
对此,北京市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合伙人刘磊鑫、宁波新经济产业发展研究院研究员王彬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表示,随着数字经济的迅猛发展,数字治理必将逐步取代传统的社会治理模式,而新冠疫情防控给了数字治理极大的探索空间。
中国科学报:数字治理新模式是如何兴起的?有什么样的特点?
刘磊鑫:数字治理的兴起,既来源于数字经济重塑经济社会形态后对社会治理提出的新需求,也来源于数字技术对显著提升社会治理能力的新驱力。所谓数字治理,即运用数字化思维、理念、战略、资源、工具和规则等新模式来治理信息社会空间,实现数据泛在融通共享、平台服务资源集聚开放、新技术应用场景持续创新。
通过数字治理,数字时代的信息碎片化、数据冗余失真、应用条块化、服务割裂化等问题得以解决,使得信息数据在政府、社会、市场及公众之间能够畅通、有序、可靠地发挥作用,从而提升政府的经济社会治理效率、优化服务供给、增加公众满意度。
王彬:目前,一些城市兴起的城市大脑建设,即是数字治理的典型体现。城市大脑是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构建的城市数字化运行基础设施,通过将最先进的数据智能技术与具体城市场景相结合,以实现对城市运行的精准分析、整体研判、协同指挥和科学治理。
城市大脑能够积极帮助解决治理“城市病”,包括停车难、道路拥堵、噪音污染、垃圾增多等问题,已有实践探索已经表明城市大脑对于城市治理效率的提升价值。例如,杭州城市大脑建设起步早、力度大,在交通、警务、旅游、就医等方面均成效显著。
中国科学报: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数字治理有哪些具体形式?发挥了什么样的重要作用?
王彬:在此次“人人隔离”的疫情防控中,数字治理充分发挥了数据公开共享、平台资源开放、新技术场景应用等优势,助力打响一场“无接触”、“不见面”、“零聚集”的新型抗疫攻坚战。
例如,“数字政务”构建起了全方位抗疫服务。非常时期,“数字政务”平台充分发挥作用,实现政府在疫情防控中的统筹调度、科学施策、有序引导及精准服务。而且,越是在那些人流密度大、流动人口多、疫情复杂程度高的城市,“数字政务”越能大显身手。
“数据动态”高效支撑了防疫信息共享。政府各部门、社会各主体在应对此次疫情防控中,通过数字化手段与工具,实现数据的即时开放和二次应用,确保关键数据融通共享,为疫情防控提供全面精准的数据支撑。
刘磊鑫:在一些传统公共服务体系因防疫需要而被迫停摆时,各类互联网平台、移动互联网平台充分发挥其自主化配置社会资源的优势,与政府部门联手共治,以线上平台服务保障了居民开启“无聚集”、“少接触”的新生活方式。可以说,“平台共治”便捷服务了无接触新生活。
此外,在新闻媒体、政府新闻发布会等官方定期发布的权威信息之外,微博、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形式以即时化、碎片化、通俗化的方式,成为民众获取疫情真实信息的重要渠道,缓解了民众恐慌,增强了抗疫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