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神刊不是用我们想象的方法办的(2)

光山新闻网 林晓舟 2020-03-27 17:14:13
浏览

作为发表这篇论文的条件,马多克斯要求带队参观该实验。实际上,他组建了一个科学“揭弊小组”,成员还包括了一名经常获邀揭穿科学研究骗局的魔术师詹姆斯·兰迪。

在该小组的监督之下,Benveniste的实验没有成功。这一调查结果紧接着又发表在了《自然》上。马多克斯甚至还将Benveniste的抗议信也原原本本发了出来。可以说是他一手炮制了这一热门事件。

直到今天,这篇文章还收录在了《自然百年科学经典》中。坎贝尔在序言中承认,这套选集中有少数文章不仅仅是“错误的”,而且简直算得上是臭名昭著。除了“水的记忆”,还有“冷核聚变”和“皮尔当人”。可他认为,将这些论文纳入,有助于再现当年的科学争论,对于揭示错误实验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们需要知道的是,这些稿件始终没有被撤销。争议事件经过渲染,都能引起更高的关注,产生更多的讨论和引用,对影响因子有非常积极的贡献。

而且,实际上《自然》的传统也从不以撤稿为耻。《自然》不认为其发表论文是在为研究者的结论背书,因此,就算遇到撤稿事件,杂志也是坦然接受的。

两栖杂志,“神刊”捷径

如果你对上述理念和做法不解,透过自然的办刊宗旨,可以更好地认识。

1869年11月11日,《自然》在创刊后第2期杂志上公开表明,除了要给学术共同体提供各种科学问题的交流平台,还要将科学研究和科学发现的重大成果呈现给大众。

这也是《自然》在公开场合经常强调的,它发标文章的标准,并不完全取决于这个文章本身正不正确,更重要的是看文章能否够引起读者的兴趣。因此,编辑部完全可以把发文章的取向,倾向于那些高引的作者和那些高引的话题。

我曾经在《顶级期刊“封神”背后:影响因子超级玩家》一文中分析过,《自然》从不以“学术公器”自居,它的目标是要办成时尚的、拥有广大读者的、享有学术声誉的同时又能够有丰厚商业利润的杂志。

为此,《自然》的一大策略是两栖办刊,除了3个栏目刊登少量学术论文或来信,还有至少15个栏目都是非学术文本,包括消息和评论、读者来信、观点、书籍&艺术、书评、洞见、科幻小说等等。这些可以大大提升杂志的传播效果和商业价值,也使得杂志的学术文章可以获得更高的显示度,从而提升引用量。

《自然》从创刊之日起就拥有这样的“基因”。《自然百年科学经典》中介绍,《自然》的创刊者、天文学家洛克耶,愿意甚至热衷于报道科学界的新闻和杂谈,也乐于引发争论并坦率地进行报道。刊登富有争议性文章,是《自然》的传统。

商业有商业的游戏规则,无关对错,我们也无需拿纯学术期刊的要求去指责它。但是我们不能混淆商业杂志和严肃学术期刊的规则,一厢情愿地认为顶级期刊的规则都是在学术上无懈可击的。这是两回事。

“独断”也能有好结果

通常我们认为,严肃的学术期刊办刊政策特别是审稿机制是相对公平正义的,对稿件质量把控也是严谨的。可事实上,随着我们对《自然》这类杂志研究的深入,我认为,《自然》这种“特别”的办刊政策与学术公器的办刊政策相比,其实各有千秋。

学术期刊严格执行程序正义这样一套规则,也会产生一些消极结果。最明显的是:这个刊物将会丧失它自己的特色,因为当它努力扮演学术公器时,它就代表了这个圈子里大多数人的均值,很难偏离;其次,它会扼杀一些创新性的学术发现,因为通常审稿专家和编委会都是资深人士,这一群体的特点是想法保守,学术理念不易被动摇。

相反,《自然》编辑部的独断做法恰恰可以弥补这些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