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倒逼我国公益慈善模式转型

光山新闻网 林晓舟 2020-03-30 17:12:25
浏览

 
 
新冠肺炎疫情倒逼我国公益慈善模式转型  
 

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国上下总动员,众志成城,齐心抗疫,终于迎来了疫情防控的阶段性胜利。这个过程中,除了几万名医护人员逆行到湖北支援当地医疗机构,还有一些基金会、企业、个人等纷纷献出爱心,捐款捐物。

据中华慈善总会统计,全国企业、机构、个人捐款总额已突破250亿元,7000多万党员干部捐赠也超过74亿元。 这其中,绝大多数(90%以上)捐赠资金汇到红十字会或其他公益基金会账户,还有直接购买相应物资送往疫情重灾区。当然,也有一些慈善机构做了更长远,更有影响力的资助打算,比如比尔·盖茨基金会承诺出资1亿美元,用于支持新型冠状病毒的检测和疫苗研发,马云基金会也出资1亿元用于支持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的研发。

公益慈善资助,通常可以分应急性和持久性。应急性的捐赠资助,比较普遍和大众化,因为每年都有灾难发生,不管是洪水、飓风、海啸、地震,还是疫情、战争等,全球至少几十万家公益慈善机构和基金都在第一时间出钱出物出力,但持久性的捐赠,往往需要有专业眼光,耐心和影响力的长远考虑。它不会因为灾难结束或救济完成而终止、当疫情结束,恢复正常时,慈善公益怎么做?怎么避免类似的疫情不再发生,或把疫情影响降低,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而当今世界,资助医疗健康事业成为多数主流公益慈善组织的选择。因为健康产业永远是朝阳产业,医疗服务和医药市场非常大,且每年都在增长。医疗创新始终需要解决巨大、未满足的临床需求,医疗救助和疾病预防仍需要普惠全球欠发达地区。

世界前五家公益慈善基金旗下管理的资产至少有1880多亿美元。除了宜家家居基金会所设立的基金支持领域是与建筑和装修创新有关,其他四家(诺和诺德基金会、比尔·盖茨基金会、维尔康信托基金会、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基金会)主要集中在医疗健康领域。此外,老牌的洛克菲勒基金会也一直重点关注支持医疗健康领域,它资助创办的洛克菲勒大学和协和医院就是典型的案例。

其他公益慈善基金每年也会拿出许多经费支持医学基础研究,很多都是针对临床上未满足的刚需,至少还有 5000~6000种疾病人类还不知道如何诊断,更谈不上如何治疗。肿瘤、糖尿病、老年痴呆、慢阻肺、新型冠状病毒、超级细菌感染、罕见病等都需要更多的研究投入,才有可能找到诊疗方法。光靠政府的研究经费,远远不够。况且这几年世界各国的研发经费比例在逐渐减少。公益慈善捐赠是很重要的补充。每年基金会拿出5%的管控资产,那就是一笔不小的费用。

以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疫情为例,如何研制快速灵敏的检测试剂盒、安全可靠的疫苗、大众用得起的有效药物和器械,如何建立一套流行病学的统计播报预警系统等,都是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创新项目。

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全球用于医疗健康事业的公益慈善捐赠就有几十亿美元。加上每年顶级富豪捐赠医疗事业,科研和教育的基金,估计会有上百亿美元。他们通过创办研究院、设立奖励基金、提供补充研究经费、培养医护和创新创业人才、支持早期创新项目和成果转化等形式进行捐赠。

目前,国外的公益慈善捐赠已经非常成熟,参与者众多,对于大型公益慈善基金已经逐渐从传统方式的慈善捐赠,发展过度到通过更专业、更主动、更注重长期效果和社会影响力的方式去做公益,解决社会问题。对于中小型慈善公益基金,它们更多的是根据自己的使命和特色做募资和执行,彼此之间能非常好的互补,也是对政府之外NGO服务的很好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