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倒逼我国公益慈善模式转型(2)
一些大型基金会已有丰富的运行管理经验,不仅资金实力雄厚,而且团队经验丰富,基金管理有序,所以每年基金会既可以增值保值,又可以让慈善捐赠和资助水涨船高。象美国HHMI基金会,掌控200多亿美元的资产,每年拿出8,9亿美元支持生命科学和医学基础研究。几十年来已先后资助了近百亿美元。
这些基金会主要通过两种方式支持医疗健康领域的创新研发。一种是无偿资助或Grant资助形式,比如在基础研究领域,为大学、研究机构、医学中心提供经费,或对弱势群体提供医疗救助以及培养人才、公共卫生及科普宣传。他们注重的是社会回报,而不是经济回报。另一种形式是长期支持,进行有偿的资金支持,但不是单一资本逐利的商业盈利行为,而是把任何有回报的项目资助再循环利用,继续支持新的创新研究项目。后一种公益慈善资助,更有前瞻性,像比尔·盖茨基金会的公益创投和CF基金会资助开发CF疾病的新药就是属于这种专业性公益投资,效果也相当不错。
当然,国外也有慈善捐赠的传统和财富传承方面的文化,他们也有人才的配套,以及经验和案例的支持,更为重要的是有相关政策法规的保障。
尽管中国在公益慈善捐赠方面,还相对年轻,规模还不大,还有很长的路需要探索,但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产阶级和高净值人群的扩展,资本向善的概念和风尚会越来越流行。 受国际上公益慈善和家族基金的实践和成功案例影响,相信会有越来越多企业机构、家庭和个人,愿意参与公益慈善事业。
值得一提的是,国内很多慈善基金会和家族基金都纷纷成立,人才队伍规模也在不断壮大。有的基金会在操作和实践方面注重与国外接轨,并形成中国特色。
与国外相比,国内做慈善公益的方式还不够多样化。如何把公益慈善捐赠与公益创投,影响力投资以及基金会资产的稳健投资理财,增值保值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基金会有更多财力,更稳健的资金后盾方面与国外有差距。另外,在公益捐赠基金的有效增值保值管理方面,还需要研究和探索。同时,我们还要推动慈善捐赠、税务优惠、合理配置方面的立法,加强审计和社会监督,加大这方面的教育和观念培养。
展望未来,随着中国在慈善公益方面逐步开放和立法完善,会有更多的资金、人员和机构,投身于公益慈善事业。也只有更多人参与捐赠、参与服务,并按照商业或经济的逻辑和规律运行,才能让我们在公益慈善事业的道路上越走越宽广。
期待中国的公益慈善事业能更稳健的发展,解决更多的社会问题。让人尽其才,物有所用,资本向善,共创美好的未来。(作者系曼哈顿资本总裁)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