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工企联合助力科技成果转化
医工企联合助力科技成果转化
从2002年推出首代产品,2016年第三代产品获得注册证,到2019年与企业签署成果转化协议,北京积水潭医院用近20年时间,完成了骨科手术导航机器人从技术到产品的转化之路。
“这个项目,是医工企合作的成功范例。”北京积水潭医院科研处处长于洋介绍,目前骨科手术导航机器人产品已在全国305家医院推广使用,应用案例8000余例,提升了手术精准化、微创化、安全化。
“医工企联合转化,形成‘三元素-三循环’机制,是医院成果转化形成的重要经验。”积水潭医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田伟作为骨科手术导航机器人的重要发明人,对成果转化感受颇深。
成果光卖出去不是成功的转化
早年间,积水潭医院就有多项专利成果被企业收购,并获得了很好的价值回报。
医院创伤骨科研究所的孙磊研究团队历经十年研发,用人及动物的脱细胞真皮基质成功制备出了“软骨修复支架材料”,获得两项国家发明专利。2013年,该成果转化至北京大清生物公司,合同额100万元。
积水潭医院与北京化工大学联合十余年研发的“新型人工颈椎间盘假体”,具有弹性好、可有效吸收震荡、无摩擦等优点,获得5项国家发明专利。2015年,该成果转让给无锡宝通医疗公司,合同额150万元。
“从形式上看,两个成果都实现了转让,医院也取得了不错的收益。”于洋说,“但最终产品因为没能大规模应用,并没有走向市场化。这告诉我们,成果光卖出去,还不是真正成功的转化。”
这样的案例,倒逼着积水潭医院的成果转化模式进行变革。
首要是做好政策和制度保障。根据国家及北京市政策,积水潭医院制定了成果转化制度,,成立科技成果转化工作领导小组,由院领导任正副组长,成员包括科技、财务、审计、纪检监察、医学工程等部门负责人,以及法律顾问和专家。
“大部分医生和研究人员对收益处置等敏感环节是陌生的。”于洋说,把财务、审计、纪检等部门拉到领导小组里,“医生们不用再去各个部门沟通了,既能使他们成果转化的利益得到体现,又能保护医生职业的正常发展。”
同时,积水潭医院进一步规范明确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科技成果转化所取得的净收入,在经费到位后按比例分配,70%用于对科技成果完成人以及对科技成果转化作出重要贡献人员发放奖励和报酬。政策引导方面,成果转化与职称晋升挂钩;医院报销专利申请费及70%专利维护费等。
多元开放的转化方案
科学的政策和制度保障,解决了医院人员的后顾之忧,激发了他们开展成果转化的积极性。
田伟所在的“医工企联合研发转化团队”是一个创新力非常强的团队,成员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军、陈杰,内固定研究学会(ASIF)亚太主席王满宜,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王田苗,天智航公司董事长张送根,联影医疗公司总裁张强,中科院深圳先进院研究员胡颖等。
“以临床需求为导向,开展协同创新。”田伟回顾骨科手术导航机器人的研发之路时说,大学主要开展基础科学研究,医院重在临床应用推动,工程人员瞄准工程设计,企业在于将技术商品化。
目前,田伟团队已经推出了第三代“天玑”骨科手术导航机器人。这是国际首台通用型骨科手术机器人,临床精度达到0.82毫米,可适用13个部位手术,具有多模式医学影像兼容、多种配准方式等特点。同类产品中,法国ROSA Spine产品精度只有2毫米,且只适用于1个部位,术中还需依靠标记物配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