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招之下,研究生质量该如何保证(2)
所以,公共卫生专业人才更像复合型人才,不仅应该学会“如何防”,还要知晓“如何治”,而且要具备环境污染、公共伦理、协调沟通等各种知识,这样才能全面地开展疾病预防和控制的工作。
这次疫情提醒我们,要关注公共卫生专业人才的出路,为他们解决编制问题,进行合理的岗位设置,完善绩效考核制度,提高收入。国家还要加大相关经费支持,改善硬件设施和条件。
《中国科学报》:此次扩招包括人工智能这样的新兴专业。近年来,高校纷纷设置人工智能本科专业及相关本科专业,给人“一拥而上”的感觉。在研究生扩招的时机,我们如何理性看待专业设置面临的问题?
周倩:人工智能等相关专业,一定时期内就业市场需求量会很大,薪酬也很高。但长期来看,如果开设过多、培养过多,任何专业都会出现饱和,出现“优胜劣汰”。不可忽视的是,有些高校为了吸引生源,提升社会知名度,可能存在只注重申报、不注重建设的现象,盲目跟风申报的问题比较突出。以人工智能专业为例,判断一个学校实力的依据在于,这所学校的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自动化等原有专业强不强,有没有良好的基础。
目前,人工智能相关专业面临高层次领军人才、创新团队和跨学科创新平台不足的问题。学科建设缺乏深度交叉融合,基础理论、原创算法、高端芯片等方面突破较少,同时存在复合型人才培养导向性不强、高校和企业的产学研合作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等问题。不解决好这些问题,高质量的人才难以产出。
保证质量须注重过程管理
《中国科学报》:在扩招的形势下,要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高校应该注意哪些环节的问题?
周倩: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每个环节都很重要。
首先,要做好宣传,提高研究生生源质量。其次,要有好的人才培养方案。这是提升质量的基本遵循,关键点在于研究生课程的开发与设置是否科学。第三, 要健全评价激励机制,建设一支高水平研究生导师队伍。导师是育人的关键。对于新的研究生导师,要做好培训,实行副导师制也是一种不错的做法。
此外,要推进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构建科学的质量保证体系,特别要完善研究生培养分流退出制度。当下,在破除“五唯”(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情况下,如何判定、谁来判定研究生论文的先进性和创新性显得尤为迫切。
最后,要提升研究生培养的国际化水平。鼓励和支持研究生赴海外,特别是发达国家、世界一流大学或科研机构,参加学术会议、进行联合培养、做博士后或开展短期访学。
《中国科学报》:您多次提到学科交叉这一特征,高校应该为研究生阶段的跨学科、跨专业做好哪些准备?
周倩:首先,建立跨学科、跨专业选课制度。人才培养以课程为载体。尤其是对于新兴专业来说,课程来源多样化,如何开课没有先例。一开始就要对研究生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课程结构进行科学论证。如何安排跨学科的通识课程,如何设计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比例与开设的先后顺序,须遵循人才成长的规律。
其次,建立跨学科、跨专业指导教师小组,由多重知识背景的教师进行交叉联合指导。跨学科专业要求教师来源多样化。一方面,需要校级层面统筹好不同专业、学科的教师,把他们归于一个统一的平台上,各自发挥学科所长。另一方面,立足于主要领域的教师。对于新开设的跨学科专业的导师而言,会面临自身知识相对单一的问题,对知识储备提出更高要求,因此需要加强导师队伍的教育与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