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助力杨凌示范区脱贫攻坚(2)
今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杨凌以实施“3+X”工程为抓手,持续强化主体带贫,形成了“小板块、大聚集”“小产业、广覆盖”的新格局。
除了科技扶持,杨凌历年来注重搭建脱贫攻坚舞台。在每年的农高会上,脱贫攻坚展、陕西驻村“第一书记”成果展、媒体助农扶贫展及畜牧业等特色产业扶贫展都是参展商的“宠儿”。
平利县八仙镇仁溪沟村“第一书记”杨爱曾带领村民参观杨凌农高会,回村后他们发展绞股蓝茶、生猪养殖、乡村旅游和高山中草药,仁溪沟村贫困户家家都有了致富增收的主导产业。
杨爱说,群众思想跟不上、积极性不高,他要带着村民到杨凌,推介产品的同时,多看多听多学,把先进的思想、理念带回村,树立雄心壮志,摘掉贫困帽子,不等不靠,勤劳致富。
科技扶贫行稳致远,农民“志上加智”
陕西脱贫了。原本这是件开心事儿,但马新世说:“脱贫不是目的,小康才是方向。”
产业发展的每一步马新世都很挂念。站在葱绿的大棚里,杨凌职业农民创新创业园负责人马新世和眉县青年职业农民李俊聊起了草莓产业如何发展。
贫困山区农民江怡海、阚庆、程荣德、胡荣国、徐根劳、曹明峰来园区创业培育稀有药材白芨种苗100亩,成功培育白芨苗8000多万株,目前市场售价每株0.05元,实现销售收入400万元。
用自家的地作试验田,共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1000多名职业农民在这里通过承包温室、劳务打工、现场培训、观摩学习,学到了新技术。
本着“做给农民看”、“教会农民做”、“帮着农民赚”的原则,马新世向农民大力推广新技术、新经验、新模式。作为高级职业农民的马新世,种植户技术上有问题随叫随到,将课堂设在田间地头,面对面为种植户解决难题,受邀各地为农民传授西甜瓜种植技术,用行动阐释了“杨凌印记”,培养了一大批种植能手。
放眼杨凌扶贫战场,一个个贫困村实现了华丽蜕变,一张张笑脸洋溢在贫困户脸上……这张“扶贫攻坚地图”,背后凝聚着的是杨凌力量。通过特色鲜明的产学研示范基地,探索形成的技术服务型、基地示范型、科技包村型、专家大院型和企业带动型五种产学研示范推广模式,把扶贫的触角延伸到基层的“末梢神经”。
截止目前,杨凌已先后建立了344个、覆盖18个省区的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基地,基地面积超过6000万亩,共有5000多项农业高新技术走进了千家万户。初步形成了以基地项目负责人+基层农技骨干的扶贫新模式,为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据统计,截至2019年底,全省56个贫困县区全部 “脱贫摘帽”,标志着陕西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