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如何建?
不争名 不争利
“佛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如何建?
3月23日,科技部正式印发《关于推进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的总体方案(暂行)》(以下简称《方案》),明确了“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的身份定位、建设理念。不过,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一词并不是首次出现在文件上。早在3年前,我国“十三五”规划就提出“建设国家技术创新中心”。
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定位于实现从科学到技术的转化,促进重大基础研究成果产业化。《方案》计划,到2025年布局建设若干国家技术创新中心。
根据《方案》,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的定位稍显“佛系”——不直接从事市场化的产品生产和销售,不与高校争学术之名、不与企业争产品之利。
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到底是什么样的?
“它能否得到产业界的认同,远比得到国家的认定更重要。”武汉大学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刘钒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表示,如果没有资金、项目、人才等创新要素的支撑,空有政策文件是没有太大意义的。
“一种延续和补充”
时间要追溯到2016年5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明确提出,支持依托企业建设国家技术创新中心。随后,“建设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被写入“十三五”规划中。
紧接着在2016年9月,科技部和国务院国资委共同推动建设的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落户山东青岛,标志着我国第一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工作正式启动。
对于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来说,2017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
2017年8月18日,科技部联合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优化整合方案》提出了建设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的构想;10月24日,科技部联合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发布的《“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与条件保障能力建设专项规划》明确了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的建设任务;11月17日,科技部颁布了《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工作指引》(以下简称《工作指引》),对中心建设的定位、目标、布局、模式、管理机制等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本次《方案》出台,对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的功能定位、布局领域、体制机制进行了更为系统、更加全面的顶层设计,体现了国家对这类创新组织建设赋予的更高期望。在刘钒看来,《方案》可视为对2017年三个政策文件的一种延续和补充。
例如,相比于《工作指引》,《方案》将综合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由依托大型骨干龙头企业改为由省级地方政府牵头;在继续允许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转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外,还允许符合条件的地方技术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型研发机构等培育建设国家技术创新中心。
在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教授袁晓东看来,《工作指引》主要立足于“十三五”规划;而着眼于“十四五”规划,及时制定新的整体方案,“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在《方案》正式发布前的两年里,国家只批复建设2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而《工作指引》曾提出,“十三五”期间,布局建设20家左右。“可见,国家在批准新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上比较审慎。”刘钒告诉《中国科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