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开花和高产背后的微观世界(3)

光山新闻网 林晓舟 2020-04-05 21:33:00
浏览

研究发现,J基因促进了光周期开花,且该基因突变型可推迟低纬度短日照条件下大豆开花时间,比野生型提高产量 30%—50%。此外,J基因在适应低纬度大豆品种中至少存在着8种功能缺失型等位变异,为大豆在低纬度地区的推广和生产起到重要作用。

“两项研究相互补充,是一个持续性的过程,不仅进一步完善了以E1基因为关键节点的大豆开花分子调控网络,而且系统阐释了J基因促进大豆低纬度适应,以及Tof11和Tof12促进大豆中高纬度适应的多基因进化机制。”孔凡江说。尽管已取得了一些突破和进展,但就庞大的基因组而言,这只是“冰山一角”,在大豆的进化和选择背后,还有诸多疑问需要解决。

除了光周期,目前,我国还在百粒重、单株荚数、叶柄夹角等产量重要性状的关键基因上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也创制了一批大豆优异种质材料,为大豆的分子设计育种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多学科联合催生的分子设计育种技术是现代育种的一次新变革。“加快分子设计育种创新体系建设,开展大豆超高产的分子基础和育种技术研究,创制革命性品种,实现大豆的‘绿色革命’,以扭转我国大豆的被动局面。”论文通讯作者之一田志喜说。

田志喜表示,产量、品质等性状大都是多基因控制的复杂性状,而不同复杂性状间的耦合是分子设计育种的关键科学问题。我们还需要解析复杂性状间耦合的遗传调控网络,明确关键调控单元。“基于这些研究,我们还可筛选出适宜在盐碱、滩涂、高寒、 高旱等边际土地,以及黑龙江主产区以北生长的大豆材料和品质,扩大种植面积,提高产量。”

“目前,大豆的基础研究水平与水稻和玉米等主要作物相比还非常薄弱,还需要国家的更多重视和投入,科研人员团结协作,凝聚力量挖掘更多的重要基因和突破关键技术,把老祖宗留给我们的遗产保护好,并发扬光大。”孔凡江说。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