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防控展现中国速度

光山新闻网 林晓舟 2020-04-08 09:57:08
浏览

 
 
智能防控展现中国速度  
 

人工智能是当前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的前沿,也是国家科技发展的重要方向。新冠疫情期间,一批人工智能产品,如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智能语音机器人等,在抗疫中都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也产生了很好的效果。

科技部高新技术司司长秦勇表示,人工智能技术用于应对疫情,虽然还处于初期探索阶段,但是长远来看这将是发展趋势。

一个多月前,受国务院新冠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医疗救治组派遣,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清华长庚医院院长董家鸿带领清华大学和中国医师协会组成的国家远程医疗队赴鄂工作组驰援武汉,在部分医院部署应用了清华大学创新研发的系列新冠肺炎智能防控技术产品。

抗击疫情,智能系统全面部署

新冠疫情的暴发给我国社会公共卫生体系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和挑战。暴发之初,交叉感染、资源不足、诊断经验缺乏等问题是防控疫情亟需解决的难题。

面对挑战,董家鸿牵头,清华大学科研院组织协调相关院系的专家,迅速集结组成医工结合攻关“战疫突击队”。以临床问题为导向,应用大数据、物联网及人工智能技术,在30天内,紧急研发出集居民个人自测评估、智能分诊、智能诊断、远程多学科协同诊疗、隔离病房巡诊机器人等8项智能技术产品为一体的“清华新冠肺炎智能防控系统”。

董家鸿向《中国科学报》介绍,研究团队主要针对新冠肺炎的院前防控和院内救治,进行了智能防控系统的建立。

为提升大众对新冠肺炎的科学认识,减少恐慌,避免无序就医造成的交叉感染及对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冲击,研究团队开发了新冠肺炎自测评估系统。问答式的疾病自测评估软件,能给用户作出新冠感染风险层级评估并给出保健和就医指导意见。

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肝胆胰中心医师金烁向《中国科学报》表示,该系统自2月1日正式上线以来,已为全国34个省市地区,全球74个国家提供了累计2000余万人次的测评服务,得到了用户的一致好评。

此外,针对院前防控,研究团队还开发了社区新冠肺炎疫情智能监测防控。通过信息化技术构建统一的社区健康数据中心,连通区域医联体内中心医院、社区卫生中心和居民个人,构建预防、诊疗、康复一体化的区域疫情分级防控体系。

院内救治方面,研究团队为提高预检分诊效率,减少发热门诊负荷和院内感染的风险,研发了新冠肺炎智能辅助分诊系统。为提升新冠肺炎诊断效能,研发了新冠肺炎智能辅助诊断系统,该系统诊断准确率超过95%,机器可在10秒钟内完成诊断、临床分型和肺部病变定量分析。

值得一提的是,为降低医护人员感染风险及医疗负荷,研究团队特别研发了可穿戴体温及心电监测系统和隔离病房巡诊机器人,可进行体温测量、心肺听诊、超声作业等。董家鸿表示,目前,可穿戴监测系统和隔离病房巡诊机器人都已部署到一线医院进行临床测试。

相较于大量的新冠肺炎重症病人,一线专家的力量相对不足,而通过远程医疗可组织调动全国的专家资源,与一线医护形成线上线下融合的集成诊疗体系。为提高复杂病例影像会诊的效率,团队还开发了新冠肺炎远程移动影像会诊平台,会诊病例影像信息可清晰传输至异地专家移动端。

“在线专家可以在移动端完成相关标记、标注、冻结等操作,实现基于多方专家实时参与的影像联合判读。”董家鸿表示,为进一步提高远程协同诊疗的效率,团队研发了新冠肺炎远程集成协同诊疗平台,通过创新的数据压缩技术,实现海量数据的快速传输,能将隔离病房内各类医疗设备(如心电监护、超声等)的检测数据及现场的音频视频数据实时顺畅传输到多个远程终端。

董家鸿说:“这样,后方多学科专家团队可以在移动终端上实现实时信息交互,指导现场医护人员进行临床决策和协同诊疗。”

武汉之行,智能系统彰显新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