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改平院士:追求“最高境界”的新冠疫苗(2)

光山新闻网 林晓舟 2020-04-08 12:57:27
浏览

比如:动物实验(包括免疫实验和攻毒实验)阶段便不需太长时间,其中攻毒实验最短1个月即可。“但这依赖于动物产生免疫的情况,是否产生了很好的中和抗体。”他指出,由于目前人类能够进行特异性测定的主要是抗体,其他的(比如细胞因子、体细胞的免疫反应等)很难进行全面准确评价。

是否简化、如何简化,取决于前期是否有扎实充分的研究基础。“做动物实验不仅是评价安全有效以及能否上临床,更要评价其对人是否会有效?”张改平指出,有诸多问题值得注意,比如攻毒实验需要用的疫苗免疫剂量是多少?佐剂是什么?什么时间攻毒?如何对人进行注射?注射方式以及剂量、次数是多少?等等。

动物的攻毒实验完成且满足一系列其它评价指标后,便可申请临床试验。

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的《疫苗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疫苗的人体临床试验需要经历四期。

Ⅰ期重点观察安全性,即是否有副作用和不良反应;Ⅱ期观察或者评价疫苗在目标人群中是否能获得预期效果(通常指免疫原性)和一般安全性信息;Ⅲ期试验的目的为全面评价疫苗的保护效果和安全性,该期是获得注册批准的基础;Ⅳ期临床试验是疫苗注册上市后,对疫苗实际应用人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综合评价。

事实上,临床实验中,疫苗的效果评价是困难的。张改平提到,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新冠病毒是一种新型病毒,医生和科学家并不清楚患者对病毒的免疫期究竟多长,尤其是现在出现个别病例康复后又重新“复阳”现象。“不同的病毒,人体所产生的免疫期是不同的。”

当前,在我国强有力的疫情防控措施下,全国本土疫情传播已基本阻断,新冠肺炎新增病例正与日递减。

“把新冠病毒疫苗放到普通临床中做实验,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基本上是做不了的,至少短期内是做不了的,因为我国有效控制了这一传染病,我国自然人群中基本没有传播,无法进行对照和统计。”张改平表示。

对此,他建议,在前期疫苗安全性评价完成的基础上和一期临床实验后,首先免疫足够的人群,然后按照科研人员所提出的产生足够高抗体的时间点采集血清,将其拿到有资质、被允许在特殊条件下依法保藏和使用病毒的P3实验室中进行病毒的中和实验。

“如果血清被稀释一定倍数后仍能够中和病毒,即把经稀释血清作用的病毒接种到细胞上,细胞不发生相关的病变、不死亡(相关研究已经证实新冠病毒所引起的细胞病变是十分典型的),这就能够说明被免疫的人体内的抗体是足够的,能够抵抗新冠病毒。当然,在这种情况下批准的疫苗国家应在上市后更加严加检测和监测,最后确定第四期的结果。这是我能想到的针对新冠疫苗的务实策略建议,还需要要国家来确定。”张改平解释说。

“最理想的疫苗能够实现”

全球疫苗研发竞赛正在进行时,各自团队选择了不同的技术路线,那么,“理想的”疫苗是什么样的?人们什么时候能打上?

张改平表示,不同技术路线各有特点,最后谁研发出的疫苗效果最好就是最佳(路线)。“根据现我所观察到的情况,所有技术路线做出来的疫苗,注射给人后抵抗新冠病毒基本是没有问题的,但注射剂量、是否高效、副作用(安全性)、免疫期、成本、生产能力等一系列问题十分关键,不同路线会有很大差异,甚至决定了疫苗能否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