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疫情“大考”,高校基金会该如何发力
面对疫情“大考”,高校基金会该如何发力
洪成文
在这场因新冠肺炎疫情而生的“大考”面前,一直少不了一个关键角色,那就是高校基金会。不久前,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1.5亿元设立“春风基金”,推动科研抗疫。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等高校教育基金会也纷纷筹集抗疫基金,在一线抗疫乃至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等方面发力。
人们熟知的高校基金会工作与筹款关联,而事实上,疫情期间高校基金会在应急救援乃至科研、人才建设上,都发挥了重要的枢纽作用。那么,它在未来的预防科学建设、应对突发事件自身的升级上,又有哪些可能性?为此,《中国科学报》记者专访了长期致力于大学筹资研究的北京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教授洪成文。
高校基金会表现亮眼
《中国科学报》:高校基金会在本次抗疫中,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
洪成文:随着自身组织的完善,高校基金会在这次抗疫中,所做的工作为我国高校基金会历史上最好的一次。体现在三方面:
一是反应快,在武汉封城的头几天,医用防护物资十分奇缺,主要医院的医护物资撑不到两三天。一些高校的校友会得知此消息,通过自身的渠道,发挥基金会的人脉,国内外集结物资、支援武汉。武汉大学校友会就是其中的代表。武大企业家校友会得知武汉的医用物资奇缺,马上联系海外校友,紧急采购。在韩国和美国校友帮助下,采购了85.115吨医用物资,包机送回武汉天河机场。
高校的募捐渠道多样,有通过校友会募款募物的,也有通过教育工会募集的(比如北京教育工会等),还有通过其他渠道捐款捐物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高校基金会是重要的一方。
二是高校基金会纷纷对接医学科研工作。马云公益基金会向钟南山医学基金会(广州医科大学科技园、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产学研基地、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发起的非公募基金会)捐赠600万元人民币,用于支持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展开疫情相关项目的科研工作。与此同时,阿里云还将免费开放强大AI算力,直接支持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新药研发、病毒基因测序、蛋白筛选等相关工作,为加速抗新冠肺炎科研攻关提供信息化技术保障。
三是在扩大防疫知识普及和应对新冠病毒常识方面发挥了主体作用。在高校基金会的支持下,从预防手册编制,到病毒的研究本身,以及增强战胜病毒信心方面,高校专家的作用不容低估。复旦大学四十位医师主编的《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说“不”》和张文宏大夫主编的《张文宏教授支招防控新型冠状病毒》已被翻译为波斯语出版。
四点助推预防科学发展
《中国科学报》:高校基金会可以从本次抗击疫情中得到哪些启迪?
洪成文:高校基金会要在高校总体发展框架下,寻找自己的工作新方向、拓展新目标。针对疫情防御和控制,高校基金会还是要从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上来考虑。尤其是,非典、新冠肺炎疫情无不给高校敲响了警钟——高校太需要预防科学的人才了。然而,在这次疫情中,我们遗憾地看到派去的医护人员,学习预防医学本身的仅占很小的比例。实际上,我们派去的是缺少“将军”的部队,如果未来预防医学人才多一点,那么,指挥的“将军”也会多一点。
《中国科学报》:从长远看,高校基金会助推预防科学发展,要做好哪些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