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教育如何吸取民间美术力量
艺术设计教育如何吸取民间美术力量
《庄子·养生主》说,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庖丁凭借一把用了十九年且从来不磨的刀,之所以能把解牛的过程演绎得如同“桑林之舞”“经首之会”,给人以艺术的审美体验,是因为做到了技进乎道。可见技术是艺术的手段,艺术是技术的升华。
反观我国艺术设计专业的产生与发展,相当程度受到西方艺术设计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影响,在当前教育教学中至少有三方面的体现:一是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教材编写等方面相对缺乏鲜活性;二是教学方法方式方法趋同化现象较为普遍;三是相对重技术而轻本土人文精神。但是,“技术”到达一定的高度后,必然需要向更高审美文化境界提升,才能让“艺术设计”作品成为真正意义上通过技术手段创造的“艺术”。改变这种局面行之有效的办法是,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入,提升本土文化和审美体验,这已成为当前的一个共识。
近年来,一些较为成功的设计案例都离不开本土文化特色的滋养。2019年,中国重庆设计师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时尚潮流相融合,在意大利米兰登上秀场获得青睐。今年新春之际,某中国潮玩品牌结合中国生肖文化,推出多款带有“鼠”意象的潮玩作品,同样收获了消费者的喜爱。
从设计教育民族化的角度出发,如何借鉴和吸收优秀传统文化的力量?民间美术的当代价值转化是一个重要途径。民间美术的生发,在很大程度上源于物质的实用性,既表现了对生产生活的适应,又体现了文化性审美的人文张力,是对日常生产生活的修饰和美化。这与现代设计中“形式服从功能”理念异曲同工、殊途同归。例如,许多地区民间蜡染和刺绣的构图,夸张变形、讲究神似,有着不受时空限制、平面化造型、装饰性强等特点,其抽象、象征的视觉语言,与设计中图形教学语义“强视觉”表达方式不谋而合。
将民间美术资源融入高校艺术设计教育,既是传承创新民间美术的“活态化”保护与具体表现,也是艺术设计教育的创新发展途径。这样的融入可以通过明确培养目标、推进课程体系建设等措施,以科研和教学方法与民间美术相结合、建设专门的民间美术工作室或实习基地等具体途径,在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改革创新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以及教学管理与评估、教学评价方式等方面做出相应的调整,把民间美术资源纳入教育教学和实践当中。
比如,建设民间美术文化课程。从民间美术资源中吸取养分,融入课程体系,应用于设计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教学,让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充分了解民间美术与专业美术的区别与联系、吸取民间智慧的同时,也树立起传承非遗文化的自觉意识。再如,请进来(优秀的民间美术创作人)与走出去(民间美术特色地域)相结合、建立非遗传习体验场所等,也是“活态”研究与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
从笔者所在高校具体实践来看,以建设的“非遗工坊(蜡染)实训教学中心”为载体,把民间美术资源引入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教学中,收集、欣赏、体验和制作民间美术艺术品,原汁原味地体验民间美术制作过程;并聘请蜡染非遗传承人开设专门课程,探索跨界融合,对民间美术审美体验由点及面,从蜡染艺术衍生推广,拓宽非遗文化资源获取,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民间美术与中国设计教育的互融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