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3篇《科学》论文中学什么?院士详解(2)
3月26日美国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和首尔大学团队合作发表的工作,思路仍然是集中在用于钙钛矿/硅叠层太阳能电池中的宽带隙钙钛矿材料本身的调控上,创新点是通过调节钙钛矿中阴离子添加剂工程,也达到了26.7%的高效率,这也是世界领先的水平。
《中国科学报》:这些工作有哪些不足之处?
李永舫:这三篇文章的研究重点都没有特别关注解决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稳定性问题,报道的器件效率也都是实验室的小面积器件,还没有把握能把这种技术应用到商业化硅太阳能电池中。
除了效率以外,还应关注稳定性、与现有硅太阳能电池生产工艺的匹配、工艺精简程度以及材料成本,还有大面积太阳能电池的效率是否可以同步提升等。
《中国科学报》:对中国科研工作者而言,有什么经验可以借鉴?
李永舫:这种钙钛矿/硅串联叠层太阳能电池的确是进一步提升硅太阳能电池效率的有效手段,它可以结合传统硅电池成熟的生产技术优势,在其基础上对能量转化效率进一步提升,通过集成工艺的优化,为未来高效率钙钛矿/硅叠层太阳能电池的应用提供了进一步的思路。
目前中国在整个钙钛矿太阳能电池领域处于前沿水平,有一些公司也已经开展了大面积器件制备和应用研究。但是,国内研究者对硅和钙钛矿叠层太阳能电池方面的研究开展不太多。
国内相关研究者应该重视钙钛矿/硅叠层太阳能电池的研究。我国硅太阳能电池的生产技术水平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商业化硅太阳能电池的产量占全球产量的50%以上,应该在现有硅太阳能电池生产线技术的基础上开发钙钛矿/硅叠层太阳能电池的生产技术,进一步提升商品化硅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
同时需要研究和解决叠加钙钛矿电池后形成的叠层器件对硅太阳能电池的稳定性和寿命的影响。
相关论文信息: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7/6482/1097?rss=1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early/2020/03/25/science.aba3433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7/6482/1135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